明天,也就是9月28日,我将正式开始一年一度的闭关。用1个月时间,准备10月26日的年度演讲。
过去的11个月里,我疯狂的阅读、请教、拜访。我出差了149天时间,请教了几百位各行各业的专家高手,积累了上百万字的素材。然后,我将用这1个月,集中地整理、提炼、浓缩、打磨。
这1个月,我不出差、不见客户、不参加会议、不管理公司事务。只为在10月26日那一天,给你带来一场超高浓度的知识盛宴。让你能将我这一整年的收获,用4个小时打包带走。
点击购买2024刘润年度演讲门票
【早鸟价即将截止】
每年这1个月,对我来说都是扒掉一层皮一般的洗礼。虽然辛苦,但更是收获满满。
我经常遇到读者问我,闭关这一个月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其实没有什么好保留的秘密,我很想分享给你,但一时间嘴边的话太多,不知道从何说起。
老规矩,我找来了公司几位年轻同事,只要你们敢问,我就敢答。
就用这些年轻人的问题,为今年的年度演讲预个热吧。
一个月看上去久,但其实唰一下就过去了。
每年我都会把闭关期间每一天做什么,写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你看,今年的计划长这样。
我们一起算算啊,从9月28号到10月26号,总共是29天。去掉26号演讲当天,以及前一天25号雷打不动的彩排,还剩27天。
这27天,我要分为3个大轮次。
第一轮是初稿,演讲总共8个模块,我每天写1个模块,总共8天。
我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素材库”,平时我读书的笔记、拜访的启发、请教的收获、包括零星冒出来的一些小思考,都会扔到里面。一年下来,足足有上百万字。
过去这11个月,我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扔进知识的大海里,尽情地吸水,吸得饱饱的,先保证最大体量的知识输入。
只有知识面足够宽广,演讲才会全面、视野才会广阔,内容才会有营养。
而第一轮的这8天,就是给海绵“挤水”的时间。我要根据8个模块各自的主题,从浩如烟海的素材库中,拎出一条主线。
要挤到多少字呢?我反复测算过自己演讲的最佳语速,大约是每分钟250字。每个模块30分钟,那就是7500字。再加上一些冗余,以备后续的删除和修改,每个模块的初稿,需要有9000-10000字左右。
于是这8天里,我要每天完成小一万字的初稿。每天一起床,就是对着素材库阅读、写作、阅读、写作。通常都要写到很晚,然后赶紧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写下一模块。
这一步很难、很痛苦。但这一步的关键是:无论多么痛苦,都一定要当天写完。
很多人写东西时都有一个困扰:没有灵感。
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哎呀,这段实在是太折磨了,语言实在是组织不出来了,逻辑实在是理不顺了。怎么办?
我摸索出的答案是:哪怕再折磨、再不顺,也要先咬着牙写完。千万不能累积,一旦开始累积,离半途而废就不远了。
哪怕这个初稿很粗糙、很辣眼睛,但修改一篇已完成的稿件,和对着一个七零八落的框架抓耳挠腮,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
先完成,再完善。不完成,就永远不会完善。
第二轮是改稿,我要再花8天时间,把上一轮完成的初稿“重写”一遍,改出一份逻辑严谨的打磨稿。
说到这里,我的同事瞪大了眼睛:什么?好不容易写完了,怎么还要重写?
没错,必须这么干。
因为第一轮写作时,我只照顾到了模块内部的逻辑完整。没有对模块之间做逻辑串联。同时,时隔一个多礼拜,完整写完8个模块后,你再看那份初稿,往往能从全局视野发现很多漏洞。
这个例子,恐怕不太准确吧?那个观点,恐怕还有争议吧?这个论证,恐怕没法说服观众吧?
这些问题假如不解决,在演讲现场就会让观众心里“咯噔”一下,大脑警铃大作。
所有让人“咯噔”的地方,都必须在第二轮解决。
第二轮还有一个重要任务:砍内容。
没错,删减这个词我觉得已经不合适了,就是生砍。
前面说到,每个模块的初稿,通常有10000字左右。但我的演讲有两个原则:
第一,一个模块无论多复杂,必须半小时说完。半小时,那就是7500字。这意味着初稿里要砍掉1/4的内容。
第二,一个案例无论多精彩,必须3分钟说完。3分钟,那就是750字,连一篇高考作文的篇幅都不到。
为什么这么严格?因为,这场演讲要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就必须针对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特点做调整。
线上的观众不像线下,线下演讲大门一关,黑灯瞎火的,谁也走不了,你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掌控观众的注意力。而如今人们对直播故事的忍耐度,顶多也就三四分钟。三四分钟还不精彩,那就划走了。
媒介决定信息。
这个砍的过程,经常让人想哭,这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我一年的心血,手心手背都是肉,真的太痛苦了。
怎么办?只能狠下心,逼自己砍、砍、砍。只有这样,内容的知识浓度,才能提高到让人不忍心划走的程度。
同时,整个写的过程里,我还会找到很多老师请教。比如罗振宇老师、吴晓波老师、蔡钰老师、马徐骏老师、香帅老师、何帆老师、王立铭老师...每写完一部份,我都会发给这些各行各业的专家大师,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
另外,在第一轮结束时,我要花整整一天和PPT负责人,马馺老师的团队沟通。第二轮结束时,还要花整整一天和音乐负责人,飞羽老师沟通。
我要把整场演讲的内容,和PPT团队以及音乐老师完整地说一遍。这里我希望展示怎样的PPT,那里我希望加一点怎样的音效。
一场年度演讲,有600多页PPT,以及数不胜数的现场音效。一次展示,就是至少4个小时。再加上中间的讲解、修改、讨论。每次都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你看,前两轮写稿,总共16天。再加上PPT和音乐的2天,这就是18天过去了。看起来充足的闭关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2/3,27天只剩9天了。
第三轮,是精细打磨和最后冲刺,总共9天,一直到演讲前一天。
前几天精细打磨,我要给稿子加金句、加段子、加升华、加互动、加口语化表达。这些,是令现场观众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8个模块,每个部分7500字左右。最终我的逐字稿,会有6万字左右。于是,从10月20号开始,我就进入背诵环节,用5天的时间,反复背诵、反复背诵。直到把整篇逐字稿,内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
练习-反馈-修改-再练习-再反馈-再修改。就这样,一直重复到登台前一刻。
有同事问我,年度演讲什么时候会“定稿”?我哈哈一笑,根本没有“定稿”这回事,一定会改到最后一刻,改到实在不能再改的时候为止。
因为,越是精益求精,向着极致去,中间的工作量就越是大到无法估量。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背。
背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背下来?不能弄个提词器吗?不能准备个大致提纲,具体内容临场发挥吗?
真的不行。因为这种大型演讲,其实就是一场注意力的艺术。
你必须能引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如果现场观众能跟得上你的节奏,注意力不跑偏,那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连现场观众都跑偏了,线上的观众就更不可能买账。
怎么做到?两个方面,一是靠内容本身的准备,包括我前面提到的大量请教、三轮打磨。但还有一点,就是临场的表达技巧与情绪调动。
这就要求我必须做到一件对自己非常残忍的事情:把6万字的稿子,用“肌肉记忆”的方式背下来。
背稿子的那几天,我的同事静娴会坐在我的身边,同步帮我准备一份“提词PPT”。
什么意思?对着演讲PPT第一遍背诵,背着背着,卡壳了,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我就会说,静娴静娴,提醒我两个字,不要多,就两个字。
静娴提醒说:后两个字是“出海”。
对对对,后面该聊出海了。于是,“出海”两个字,就会写在这一页的提词PPT上。
没说几句,我又想不起来了,静娴,再提醒我两个字,就两个字。
然后,再把这两个字加到题词PPT上。
就这样,600多页演讲PPT,就会对应一份600多页的提词PPT,演讲现场,我的面前同时能看到这两份PPT。
同时,每天练习、疯狂练习,不断修改、不断迭代。
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我一看到提词PPT上的那个提示词,后面一大段,就像相声里的报菜名一样,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
换句话说,我不是用脑子在背,而是用嘴在背。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因为如果需要用大脑去回忆内容,大脑资源就会被痛苦回忆所占据。
而在演讲现场,我的脑力必须放在观众身上,放在情绪上、放在节奏上。
这里抛一个包袱,那里自嘲一下,这里调动一下大家的情绪,那里烘托一下氛围。
同时,我要照顾现场观众的情绪,现场上千位观众,虽然不可能做到和每个人都有眼神交流,但至少每个区域都要关注到、要走到、要看到。
很多人觉得,演讲现场最好的状态是掌声雷动。但我一直觉得,最好的状态是“鸦雀无声”。
全场观众的注意力,全集于你一人之身,甚至忘了原本忙碌的工作。你走到哪,观众的目光看到哪。你说到哪,观众的注意力跟到哪。那就会是一场无比成功的演讲。
不在乎情绪和节奏的演讲,叫背稿。
最终,来到演讲前一天,也就是10月25号那一天,我会来一次完全实景的彩排。除了没有观众,所有的准备都要和第二天正式演讲时一模一样。
我会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一模一样的鞋子、拿着一模一样的翻页器、画着一模一样的妆。
最好玩的是化妆,为了保证一模一样,彩排那天画完以后必须拍照,第二天的化妆时,实际是对着前一天的照片,像描芭比娃娃一样化妆。
同时,这次彩排,也是我最后一次适应的机会。虽然已经练习了很多次,但现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定又会发现很多问题,这里气口不对、那里氛围不对、这里PPT效果不好。
彩排完,对完修改意见,我就必须去睡觉了,因为我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以迎接第二天的正式演讲,绝不能熬夜。
但是马馺老师的PPT团队,以及我们短视频团队的伙伴们,真的是要彻夜修改,确保第二天有着最好的展示效果。
这里,我发自内心地对所有伙伴说一声感谢,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场演讲。
终于,10月26号那天来了,一整个月的准备,就是为了10月26号的那4个小时。
那一天,人身体的各种激素,包括你的肌肉记忆,都会神奇地调整到最佳状态。毫不夸张的说,当演讲结束,那口气松下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再让我背一遍昨天演讲的内容,我都背不出来了。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准备?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么难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困难,当你做成之时,就都是壁垒。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在第一年的时候,最大的担心其实是:4个小时,假如要上厕所怎么办?
每年都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像足球比赛那样,在中间设一个15分钟的休息时间?有茶水、有甜点,让观众有个休息,你自己也有个休息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弄成这样,连个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这是个很无奈的选择。
因为这种大型演讲,特别是超长时间的演讲,必须要建立起一种“气场”。
什么气场?说起来有点玄学,就是那种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在你身上,听你分享一字一句的那种感觉。
前面说到,演讲是注意力的艺术。这种气场的建立,极其不易。内容固然重要,但也必须用一些外部办法,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主舞台上来。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用过一个很有趣的办法,他演讲的时候,手上一直拿着一杯水,杯子在他手上举高又放下、举高又放下。其实他根本不是要喝那杯水,只是用这种方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止不住地好奇,看这杯水到底什么时候喝下去。
我当然不能也手上拿杯水,但也有别的办法。
比如,来过现场的朋友一定能注意到,在演讲开始前都会有一个极其震撼的开场视频。比如去年的演讲,就从公元前1万年人类驯化小麦,一直说到2022年人工智能大爆发。
这个视频其实要花很多的成本,但还是必须要做。为什么?就是为了在演讲开始时营造那种“气场”,告诉所有人:演讲要开始了,注意力收一收。
同时,我们整场演讲都是“暗场”。什么叫暗场?你想想平时去一些酒店参加会议,会场的灯都是大开的,理论上你甚至可以带上耳机,打开电脑做自己的事情。
而年度演讲的现场,如果观众中途想出去上个洗手间,甚至需要打开手电筒找路。因为现场的灯全部是关闭的,只有舞台是亮的。
但这也导致,中途绝不能来一个15分钟的休息时间。假如观众们有的出去接个电话、有的参加个线上会议、有的打开电脑改改策划案。等15分钟结束时,还有一半的人没有回场,那会怎么样?
那这好不容易营造的气场,就会哗的一下散掉,几乎再也拉不回来。
可是,这毕竟是生理需求,4个小时,万一真的内急怎么办?
所以第一年时,我们在演讲中间,还是设了一个2分钟的短片时间,可以稍作休息。
第一年彩排的时候,甚至专门找了同事拿着秒表掐时间,看我从舞台一路小跑到厕所,再回来,需要多少时间。测算这个时间够不够。
到后面几年,觉得实在是太赶了。于是这个短片时间被改成了3分钟,同时就在舞台旁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厕所。
时间久了,厕所也近了,那能做的事情也就变多了。于是这短短3分钟的中场时间,反而变得更“忙碌”了。
你看过拳击比赛吗?一到休息时间,立刻会有一堆工作人员围上来,有人擦汗、有人喂水、有人按摩肌肉,还有教练在耳边说“第一回合打得不错啊,下一回合接着揍他丫的”。
没错,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我一出厕所回到舞台边,一个伙伴会立刻往我嘴里塞一根能量胶,然后递一瓶水。同时化妆师会看哪里妆掉了,赶紧擦两下补个妆。还有工作人员赶紧扯我身上的麦克风,用最快的速度给麦克风换电池。
同时,我们年度演讲的负责人薛明老师,会在我耳边迅速说一下上半场的问题,有多少人场观,有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等等,以便我下半场做调整。
通常这些事情还没干完,现场提示音已经开始“5、4、3、2、1”地倒计时了。我平复一下心情,连呼带喘地上台,边走边调整呼吸:欢迎大家回到年度演讲现场,下一个话题是……
一般说这话的时候,心都还是怦怦跳的。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太多太多。
我还听罗胖的合伙人、得到CEO脱不花说过一个故事:你猜猜在罗胖跨年演讲的现场,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你可能都想象不到,其实是这么一件事:一定会有人忘了带票。
是,没错,你反复提醒了,所以没带票是他的责任。但买票的这些人都是你的超级用户,他们专门请假,飞行几千公里,就为了在跨年夜来支持你。
现在请问,他们忘了带票,你是不是真的不让他们进?把他们拦在跨年夜的会场外?
真不让进,你狠得下心吗?看个短信就让进了,你又怎么保证不会有实际没票的人浑水摸鱼?
没办年度演讲前,我也一度低估这种大型活动的难度。
但亲自做了才明白,想做成一件大事,细节之多、复杂程度之深,真的是超乎想象。
今年的演讲,和过去3年比,会有一个巨大的不同。
往年的年度演讲,我的表述结构通常是这样:
趋势 + 潜在机会。
比如,2021年,我们争取先讲明白,流量新生态这个“趋势”,然后讲三次流量生态打通背后,藏在私域里的“潜在机会”。
比如,2022年,我们争取先讲明白,数据作为第五元素提升生产力的“趋势”,然后讲数字人、无人挖掘机等等这些数据生产力带来的“潜在机会”。
比如,2023年,我们争取先讲明白,出海加速这个内卷到一定压力值,必然喷涌而出的“趋势”,然后再讲在中东、非洲、中南美快速出现的“潜在机会”。
在过去三年,我们的年度演讲,都是“趋势+潜在机会”的表述结构。
但是,今年的年度演讲,我把表述结构改变为:
难题 + 解题思路。
你可以看看我前几天发的,说了今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8个故事。
就比如,金惟纯老师所遭遇的“难题”(销量不好),和他的“解题思路”(扩大用户群体)。
今年,我还特别希望即使是普通的个人,也能从年度演讲中获得收获。
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虽然我们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平时服务的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但有一句话叫“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的战略思维,其实和每一个个体,有很多相通之处。
企业战略咨询的本质,就是建立在“你认为5年后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根据5年后的世界,反推出3年左右的中期计划,再反推出明年的具体行动。
看5年,想3年,认认真真干1年。
对个人来说,其实是一样。你对自己未来的战略,同样建立在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眼光,就只能依靠当下的短期利益来做思考。现在找工作,这家给我开11K,那家给我开12K,那我就选那个12K的。尽管另一个企业培养的技能,可能更适应未来的世界,能在3年、5年甚至10年20年的时间尺度上,为你带来更大的回报。
有了这种眼光,你可能就会重新思考你的选择。
我说的这些故事,这些难题 + 解题思路,它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什么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今天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提供标准答案。
我只希望,这么一场4个小时的演讲,里面的三五个案例,甚至哪怕一个案例,给了你那么一丁点启发,让你的生活发生那么一点点改变。
如果能这样,就不枉我这一个月的辛劳,和你4个小时的时间。我将发自内心地为你开心。
罗老师是个狠人,他特别擅长用“发大愿”的方式,倒逼自己完成。一言不合,就来个10年20年的承诺。10年的罗胖60秒、20年的跨年演讲,20年的《文明之旅》,都是如此。
我想过,甚至和罗老师聊过。但我觉得,我暂时真的做不到。每年的演讲对我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你得先有体力,能坚持下来4个小时的连续演讲。还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力,能看懂那些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趋势。还要有和新世界的接触窗口,每年出差100多天,去看看那些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公司、创业者,都在做些什么。
体力、理解力、接触窗口,这三件事,少一个都不行。
所以,我现在没法说还能做多少年,对我来说,年度演讲更像是一场“修行”,一场对我自己全方位的修行。
但我能确保的是,只要我还做得动,只要这个世界还需要我,即使不做年度演讲,我也会用别的方式持续探索世界。
今年,是年度演讲的第4年了。头一年,肯定是很紧张的。觉得这里有问题,担心那里不够好。但4年下来,慢慢的也越来越“松弛”了。
不过,松弛,不代表松懈。
去年我第一次尝试了闭关期间开启直播,让所有关心的伙伴都能看到我每天的状态,顺便监督我有没有摸鱼。
没想到反响不错,竟然有这么多朋友愿意看我这个中年男人在家敲键盘,我特别开心。所以今年,直播继续。我也把直播预约按钮,放在了今天二条的文章里。
对了,10月26日年度演讲的现场门票还有剩余,如果你觉得直播太远,也欢迎来到现场,我在台上,你在台下,我们一起,共度这个周六的下午。
10月26日,我们不见不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