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片有约

暌违五年,现象级剧集《庆余年》第二季登陆各大视频平台,再度成为荧屏焦点。作为一部改编于架空历史小说的电视剧,剧中人物的生活背景无需对应任何真实的历史朝代,但在这虚无缥缈的时空舞台上,他们却又必须过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征伐敌国,宫廷宴乐,乃至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上一个时代”遗留下的伟大发明——货币。细观两季《庆余年》的剧情,剧中人使用了看起来应该是铜质的方孔圆钱,散碎银两和官铸银锭,面值不等的银票钱票,并且还明确地显示出“金银珠玉”皆为财富。

如是观之,“下一个时代”的人类,从宏观的财富观念和货币架构,到微观的钱币材质和交易方式,都是对我们这个世界金融货币知识“复制粘贴”式的学习,也就给我们进行思考研究的切入点。

叮叮当当的钱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季里户部侍郎范建府上推牌九,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把铜钱和银子摆上桌,作为赌资。这个场景说明当时社会上作为交易媒介的流通货币至少包括了两种,铜钱和银锭,对应到真实历史就是“银钱并用”的明代中期至清朝末期。铜钱是标准的方孔圆形,也不知道“后世人类”最初有没有使用过刀、镈(布)或者贝壳形状的铜钱,而且钱币上面的字儿也看不太清楚,不知道是庆国钱法堂的问题还是剧组道具师的问题。银子都是散碎的,这也许与家人娱乐赌资不宜过大有关,但看着那些不规则形状的、像板结土块一样的银“坷垃”,确实让人为庆国的铸造业捏把汗——别说拿它与大明银作局的“产品”比,就是唐代白银货币化初期的圆形银饼、笏形银铤,也比这银“坷垃”规整许多。虽然明、清两代均有重一、二两的小银锞,那也是锭面接近圆形、底部呈孔状的铸造产品啊,这奇奇怪怪的东西从哪里来的,看来只能问剧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钱重小银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既然庆国已经在商品流通中“银钱并用”了,那么自然也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第二季里三皇子跟着范贤去江南,下船就去地摊“抢”东西,搞得小范大人赶紧去替他埋单,用的是铜钱;第一季王启年“请”范贤吃早点,三枚铜钱赊了原价四文的两碗面,用的还是铜钱。以此推之,当时的百姓日常生活中应该是靠铜钱度日。当然,无论哪个年代,贫穷总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庆国贵族们平时可不是这样消费的。男主角范闲初到京都,城门口买张幼稚园水平的地图就花了二两银子;庆帝从庙里回宫的时候,吃碗馄饨也给了二两银子;刚刚提到王启年三个铜钱赊来的两碗面条,范闲刚离开,他就三两银子兑给了范思辙。要不,怎么说他们都是“贵”族呢。

方方正正的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季中范建府上的合家欢娱乐依然是推牌九,官位已升至庆国户部尚书的范老爷子,输光了散碎银两之后,直接把银票拍到了桌子上,看来这些票子应该更值钱吧。

从剧中鉴查院八处的工作内容可以推定,当时的造纸业、印刷业都比较发达,所以印制银票、钱票等“金融票券”不存在技术问题。这些纸票形制上类似大清宝钞或户部官票,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它们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思索。首先是发行机构不明,在剧中如此常见并被频繁使用的银票、钱票,居然在庆国都城“京都”和北齐都城“上京”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银铺、钱庄、票号等“相关部门”,难不成它们与“官营交子”、“现钱关子”一样都是朝廷发行的?庆国如果懂得这种金融手段,怎么还让内库亏了2000多万两银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宝钞(银行博物馆藏)

其次,范闲进宫打点皇帝身边的红人侯公公用银票,二皇子李承泽给范闲大婚送礼用银票,那么这些银票去哪里兑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呢。对于官场和宫中的大人物来说,如果存在市场化的银铺、钱庄、票号就好办了,不然的话去户部或者内库等官方势力开办的“分理处”兑银钱,那与去自首受贿有区别吗?再说消费一途,京都的一碗面条才两文钱,一张银票递过去恐怕连面条铺子都归您了。所以,这些达官显贵要去何处消费才能用上银票,这个问题除了抱月楼的小姐姐们还有谁知道吗?

真真假假的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剧情中看得见的铜钱、银锭、银钱票子等实体货币都是小钱,真正的财富永远只存在于账本里和头脑中。先说说范闲准备接手的内库,据说它垄断了制造玻璃、肥皂、白砂糖等“黑科技”,从而汇聚天下财富,剧情中归庆国皇室所有,大致相当于真实历史中的內帑,另一部知名剧集中的大明嘉靖皇帝就特别喜欢亲自打理。但是,内库的前身真的赚到钱了吗?虽然玻璃、肥皂、白砂糖确实能够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更加美好一些,不过据范建自己所说,这些新奇物件儿可都是“只供贵族使用”啊。剧中范闲和范建的亲娘住在通商口岸澹州,都从未见过,遑论天下的普通百姓了。因此,在内库产能过剩与内需严重不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这天下第一商铺的利润从何而来?这么说起来,长公主李云睿才给范闲留下二千多万两的亏空,算是有情有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说剧中范氏兄弟联袂推销的“库债”,那就是赤裸裸的“割韭菜”手段吧。如上所述,内库自身无法解决盈利问题,而且即使内库盈利也必然成为以庆帝为首的皇室贵族消费资金。范闲承诺的还本付息,恐怕没有任何指望。至于说购买库债便能与庆国皇室搭上关系,更是小看了京都商铺的经营者。试问,在京都经商成功的诸位老板,哪一个不是与皇室官场关系紧密呢,他们从苍山放出的那些鸽子又飞向哪里呢。

第二季中最大的金融IP,其实是范思辙差一点儿就说出口的“银行”。存在于范闲兄弟头脑中的这个能够“调解平衡”的特殊商铺,一边是国家信用,一边是天下财富,想一想都让人心潮澎湃。但是,来自现代社会的范闲本人,难道没有想过这个所谓“银行”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内库”。现代银行存在的基石是信用,既有国家信用也有商业信用,而至为关键的这两样东西,恰恰是剧中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法提供的。南庆皇帝让范闲搬盆花儿,就能够帮助他将内库亏空填平;北齐太后为了吞下与庆国内库走私的三成利润,就纵容齐国上上下下集体腐败;菜农老金头跟宫廷差役做个小买卖都能弄到家破人亡,试问这种社会环境下开设的银行凭什么敢对储户说出“存款自愿、取款自由”这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庆余年》作为一部较为成功的影视剧集,自身并没有科普金融知识、宣传货币文化的责任,而在其前后两季共计82集的剧情中,也确实出现了相当多的货币金融情节,必然会引起荧屏前观众的议论和思考。银钱自身无善无恶,如何使其利国利民,靠的是制度保障、法治精神和市场化运作。因此,剧外的我们在享受现代金融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剧中人物范贤的金融强国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需要跋涉。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