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齐鲁大地涌现出众多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批焕发时代风采的标志性成果。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老照片新故事”全媒体报道,从一张张老照片出发,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直观呈现山东75年来的奋进历程和辉煌成就,生动展示新时代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图景,充分反映虽经岁月磨洗仍历久弥新的改革创新基因、奋发进取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大包干”先行者,乡村振兴当先锋

1978年春节前,山东东明小井村先后开了几次会议,就为一件事——分地。

当时的村民不会想到:他们迈出的这一步,比安徽凤阳小岗村早了近一年,拉开了山东农村土地承包的序幕。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吃饱饭。

时间的指针拨回当下,近日,在“小井记忆”村史馆,当年出任小井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李鹏举指着墙上一张老照片,讲起了分地的故事。

“分地是被逼出来的,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饿肚子。村民张殿兴为换粮食,家里的三间土坯房扒了两间,檩条都卖了。”他至今清晰记得豆腐渣混上高粱壳和野菜做的菜团子那种又苦又涩的味道。

马上过年了,能不能让村民们吃上一顿饺子?哪怕吃顿饱饭呢?

时任小井村党支部书记刘喜堂,连续几天睡不着觉。他和大家商议:“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改变,要分地!”

从1978年2月开始,小井村悄然开始了分地。为了规避风险,生产队被分成若干小组,土地就由小组分。“刚开始,只分生产队不耕种的村头荒、盐碱地,边分边听上头的风声。”李鹏举说,到了9月,生产队的大田也分了,包括那些比较显眼的路边耕地。

当年东明县的公社干部和村干部在为村民测量划分土地。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东明县的公社干部和村干部在为村民测量划分土地。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改革之火点燃了小井村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春天分到手的地,当年的粮食收成就比前年高了一半。1979年,小井村粮食总产量比1977年翻了四番,扭转了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状态。以前外出逃荒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村种地。

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种田热情,棉花喜获丰收。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种田热情,棉花喜获丰收。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分地后,人人都使劲干,收获新麦后特地蒸了一锅大白馒头,一家人吃了个饱。”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鹏举仍十分感慨。张殿兴不但重修了院子,还养了一头驴。

在小井村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东明遍地开花,大量的荒废地、盐碱地得到开垦改良。实行“大包干”后的1979年,东明粮食总产量达2.36亿斤,比上年增产18%以上,结束了连续21年吃国家统销粮的历史。

分田到户后小麦丰收,孩子们一脸兴奋。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田到户后小麦丰收,孩子们一脸兴奋。下为AI修复的老照片动图。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老照片新故事丨这个村“大包干”比小岗村还早,如今土地规模经营又走前头

吃饱饭后,小井人继续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闯出乡村振兴路。

“这是烘干机,一天就能烘干30吨粮食,然后直接拉进粮仓储存。”刘红力是刘喜堂的堂孙,在外打工多年,回村成立了合作社,集中经营近千亩土地,进行富硒粮食种植和食品加工,让土地的亩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以前分地是为了吃饱饭,现在集中流转土地是为了吃好饭。

近日,东明县举行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东明县举行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小井人的得意之笔。东开百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小井村流转1200多亩地,建起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高标准大田600亩,设施大棚300亩,有玻璃智能温室、塑钢连栋温室、薄膜连栋温室等现代农业大棚66个。

“随着消费者对果蔬口味、营养需求的提高和市场行情的变化,我们不再单纯追求高产,开始瞄准高端市场,走精品果蔬路线。”基地负责人王建仓介绍,目前基地有15亩育苗棚,一年可育苗1000多万株。通过销售瓜果和幼苗,每年收益达600万元左右。

“以前没种植技术,年收入有限,现在跟基地学着种高品质大棚西瓜,年收入达到30万元。”小井镇景庄村村民景红宾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引入,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让村民得到了真实惠。

小井数字农业示范产业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井数字农业示范产业园。

小井村的产业布局远不止于此。位于小井村东南方向的“小井·1978科创园”,10座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在园区内。“我们打造天然饮用水品牌,吸引村里的劳动力进厂打工,既能带动村民增收,又能助推乡村振兴。”小井矿泉水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卢祖元说。

小井镇党委书记刘敏翔介绍,目前,“小井·1978科创园”已吸引投资7.3亿元,招引了食糖加工、小井矿泉水、特膳保健食品等一批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昨日“大包干”先行者,已成为今天乡村振兴“排头兵”。

(策划 姚广宽 刘江波 大众新闻记者 王兆锋 蒋鑫 王健 贺海玉 唐浩鑫 毛靖仪 通讯员 代明 王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