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9年如一日地行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两天,汕头有一个饭堂火了。
它被称为中国最傻的餐厅之一:
“没有门槛、不分贵贱、无论老幼,一概吃饭不要钱。”
它的名字叫做三元饭堂。
你可别被这个名字唬住,认为这里一顿饭要3元。
其实这里的饭是免费的,不要钱。
之所以起名字叫三元饭堂,另有原因。
有人统计过,自三元饭堂成立以来,相当于请大家吃过492750顿饭。
一日两餐,全年无休。
太多孤寡残疾的百姓,因为它的救助活了下来。
有人称赞:如果这世间真有“神明”,那一定在汕头。
三元饭堂,用八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世人:
爱心,能让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
爱的力量,如钟回响,如丝传递。
三元饭堂,起始于2016年的夏天。
发起者是一位名叫肖毅的男人。
肖毅是一名义工,经常跟着公益团队慰问老弱病残。
一天,他注意到以乌桥岛有一些腿部或眼部残疾的老人,即使领到了米和油,也是无济于事。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理能力,根本没有办法自己做饭。
其中一位失去视力的老爷爷,全靠亲戚或朋友隔三差五给他煮饭。
这些饭菜他会吃两三天,发霉了,但他看不见,继续吃。
看到这里,肖毅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念头随之冒了出来。
“与其给这些老人送米送油,不如每天给他们煮好饭送过去。”
就这样,肖毅开始做些盒饭送到送到乌桥岛老人手中。
这一送,就是几个月。
那年的7月24日,三元饭堂正式成立。
除了肖毅,还有身边其他做公益的朋友陆续加入进来。
取名过程颇有趣味。
肖毅在与朋友递烟时发现,当地比较好的烟,一根三块钱。
三块钱,就是一份盒饭的成本。
他和朋友一合计,如果抽点便宜的烟,把省出来的钱做盒饭,发给有困难的人,不也能行吗?
一根烟就能换一份盒饭,一天能做很多份呢。
也正是如此,三元饭堂的名字应运而来。
在三元饭堂,所有的“员工”都是义工。
每天人数不等且身份各异,学生、年轻白领、退休老人均有。
丁峰是一名厨师。
他的妈妈看到有关三元饭堂的报道,就让他没事前去帮忙。
谁能想到,这一帮就是五六年。
为了尽量让大家吃到不重样的饭菜,他会提前一天排好菜单,第二天准时到店炒菜。
当记者问及如果他不在,谁来炒菜时,他笑着说:
“今天不问明日事,能炒一天是一天。
我从没担心过自己在不在,因为我倒下了就一定有其他义工接力。”
每天中午11点左右,三元饭堂的门口会出现陆续排队的人。
义工们双手递上盒饭,有困难的人接过后连声感谢。
有一位需要救助的人,她叫陈丽英,是一名家庭主妇。
她的婆婆有二级残疾,老公在52岁那年得了尿毒症。
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过了一段时间,陈丽英听说三元饭堂有人能帮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来到了这里。
“我拿了我老公的病历让他们看,他们来我家里看了我们的情况就帮忙筹款。”
三元饭堂,为这个不幸的家庭筹到了3万元善款。
还有64岁的汪阿姨。
她在11岁时患上了骨髓炎,历经数次手术,才算是保住了一条腿的部分功能。
这些年为了给她治病,家里欠了很多钱。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汪阿姨来到汕头的步行街摆摊,卖一些自己手工加工的饰品和玩具。
但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
很多时候,一天也卖不出去一个5元的小玩具。
三元饭堂,为她解决了吃饭问题。
一天,汪阿姨的残疾人电瓶车被偷了。
这对她来说,说是天塌了也不为过。
“没有电瓶,我就跟没有脚一样。”
重新买一辆电瓶车,要1300元。
连吃饭都吃不起的汪阿姨,又怎么可能拿出这笔钱?
肖毅知道后,替汪阿姨垫付了换电瓶的1300元,还制作了一条视频。
他希望看到当地人和游客,可以在不打扰汪阿姨生活的前提下,去汪阿姨的摊位帮忙捧场。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汪阿姨的生意有了明显的起色。
“有个好心老板拿了60块钱的花,他把花又送给我了。
还有个老板他拿了两把扇子,36块钱,他付了200块钱给我…”
还有来自安徽的吕大叔,患有小儿麻痹,靠乞讨为生。
6年前,他跟老乡来到了汕头,从此成了三元饭堂的常客…
8年,将近50万份盒饭,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管饱、管暖。”这便是三元饭堂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而对于那些深陷泥泞的人来说,三元饭堂给的不止是一顿饱饭,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默默无闻的第八年,三元饭堂终于火了。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三元饭堂出圈后,争议随之而来。
有人觉得他们是在作秀:
“我有个疑问,有多少存款能坚持这么多年?这钱谁来出?”
还有人觉得6块钱的成本做不出好菜:
“这几块钱成本的东西谁敢吃啊?”
更有人不解为什么救助人的盒饭里会出现鲍鱼、大虾等。
这些恶意攻击,让三元饭堂深感无奈,只好出面解释。
让三元饭堂活下去,不只是肖毅一个人的目标,更是许多汕头百姓整天惦记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三元饭堂,没有员工,只有义工。
这时可能又有人会说,真的有人愿意一直当义工吗?
义工是流动的不假,但还真就有人愿意常驻店里当义工。
那个家境困难的陈丽英,虽然筹到了3万元救命钱,但她的丈夫还是在一个月后去世了。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她心怀感恩,决定在三元饭堂做义工。
除了在店里帮忙外,她每天回家的时候,还会给一些不便出门、身有残疾的老人送饭上门。
这几年来,风雨无阻。
还有那个被偷电瓶车的汪阿姨。
被大家帮助过后,她开始想着帮助别人。
那天,她递给三元饭堂200元钱,说让饭堂给老人们加菜。
有一个老人,大家称他为鸡蛋大叔。
70岁的他,靠捡破烂为生。
明明没什么收入,却坚持给饭堂送新鲜的鸡蛋。
8月17日,他递给三元饭堂50元。
这50元,他要捡4天的垃圾。
还有一个长期领饭的男生,尽管存在精神障碍,却经常来店里帮忙干体力活…
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他们曾经是受助人,后来变成了救助人。
淋过雨的人,总是想为别人撑把伞。
三元饭堂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个人。
如今,义工队伍壮大到了50多人。
八年间,三元饭堂经历了三次搬迁。
从十几平方米的小门店,到如今三十余平方米的大店面,有了更大的厨房、更齐全的设备,还有了更多爱心人士的捐助。
正如肖毅所说,这个饭堂不是他一个人的饭堂,而是大家的饭堂。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尽管曾经有一个月倒贴饭堂4万多块,肖毅仍然觉得,开办饭堂的八年里,钱是最小的事。
这八年来,他被质疑过,被造谣过,也被温暖过。
无论如何,他始终觉得,相信是一种很珍贵的力量。
三元饭堂出圈后,有人忧心忡忡地问:
“排队领饭的人里,万一有趁机占便宜的该怎么办?”
肖毅听了,笑着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遇到的都是好人。”
对三元饭堂,肖毅没有什么计划,只想踏实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
“把饭做好,把饭吃好,就好了。”
在我看来,不是肖毅运气好。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所有的运气,都是你一点一滴积攒的善良和人品。
种善缘,才能得善果。
所有的运气,都是积攒的人品。
也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三元饭堂要帮助别人。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如果我们是他们,可能活得还不如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们在帮助他们,而是他们在感化我们。
很多对三元饭堂捐赠以及自发走进三元饭堂做义工的人说:
“它让我变得快乐。哪怕生活中出现烦恼,一走进这里,能够实际地帮助别人,感觉就得到了治愈。”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人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如果世间有神明,那便是老百姓的每一次善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