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彝族妇女陈忠芳把儿子送到卯家湾小学后,返回雨露社区公益岗位上班。4年前,他们一家6口人从巧家县大寨镇的大山里搬迁到卯家湾安置区开始新生活。这些年来,丈夫在江苏务工挣钱,她在家照顾年迈的父亲和上学的孩子。“幸福卯家湾,日子比蜜甜。”陈忠芳说。

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跨县安置脱贫群众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098户3.9万余人。其中,有回、彝、苗等11个少数民族群众1337户5649人,全部互嵌入住到6个社区中。

“搬迁伊始,安置区面临群众增收难、基层治理难、社区融入难三大难题。”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把祖祖辈辈在大山里分散居住的近4万名各族群众集中到城市社区生活,加之思想观念、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差异大,给基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立足安置区实际,鲁甸县成立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红黄绿”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为抓手,探索空间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5个互嵌融居”模式,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新生活。

“互嵌融居模式浇开了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花。”熊娟介绍,4年来,安置区各民族家庭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入住时的7316.05元增加到2023年的13658.47元;搬迁群众自有机动车保有量从4年前的375辆增加到现在的4136辆。

本报记者 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