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独处能让一个人静下来,向内求,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深处,更好地跟「自己」对话,跟「自然」对话,跟「天地」对话,跟「宇宙」对话。
也就是说,喜欢独处的人,不需要赶赴一场又一场的「热闹」,不需要从人群里去找「存在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以把自己安定好。
01
周国平曾提出人在独处时有这么三种状态:
第1种是惶惶不安,一刻也待不住,一心想的是热闹,哪里热闹就要往哪里凑;
第2种是耐得住寂寞,心能定下来,能用读书、写作、画画、听歌这些事情来驱逐寂寞;
第3种是能把寂寞本身变成一块充满诗意的土壤,引发出关于存在、生命和自我的深邃思考和探索。
这3种状态,实际上也是3重境界。
只可惜,绝大部分处于第1种状态,或者说第1重境界:害怕独处。
这本质上是害怕什么呢?
本质上是你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谓独处,你害怕它,它就是独孤;你享受它,它就是自由。
有些人害怕独处害怕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做什么事都需要人陪(依赖性太重),睡觉都需要一直开着电视(否则睡不着)。
因为一旦独处,他们的意识就会开始陷入混沌,陷入胡思乱想的「内耗」中,「精神熵」就会来侵袭心灵,整个人就会处于「精神陨石」的火力扫射之下。
这是源于他们缺乏勇气、弹性和坚韧不拔的心性,遇到问题就只会逃避,结果问题越积越大,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所以他们极端害怕独处,只能通过不独处,来转移注意力,避免直面「残酷的现实」和直面「真实的自己」。
02
但实际上,独处是一个人打开自己「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
独处能帮助我们建立「成熟性防卫」,更好地防卫伤害;或「转换型适应」,更好地适应压力;乃至「心灵的耗散结构」,更好地减轻内耗。
俗话说得好,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
而独处,就是让自己内心平静极好的方式。
因为「独处」的过程就是我们「内观」的过程,当你通过独处去向内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你的念头引发的想法,想法引发的思维,思维引发的情绪,这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你的眼耳舌身意所摄受的东西,和你表现出来的贪嗔痴慢疑,这一系列的反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