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悬崖边,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身边是光滑如镜的岩壁,这就是四川最后一位采燕窝人余成明的日常工作。他的儿子们宁愿选择普通的打工生活,也不愿继承这份高薪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成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但他的故事却远非寻常。今年60岁的他,是四川省冕宁县人。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县,就是余成明的家乡。

在这个被大山包围的地方,贫困如影随形,世世代代都在与之抗争。但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余成明这样的"采燕窝人"。小时候的余成明,经常目睹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们在悬崖绝壁上采集燕窝的身影。那时的他,眼里满是羡慕和向往。

这个曾经只能仰望悬崖上采燕人的小男孩,如今已成为方圆百里唯一还在坚持这份危险职业的人?生活的重担压在余成明肩上,他不得不主动学习这份艰辛的工作。

说起燕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贵"。没错,这种由金丝雨燕唾液和其他杂质构成的巢穴材料,因其独特的功效和稀缺性,在市场上一直是"价值连城"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成明刚入行时,燕窝才卖几块钱一两。那时的他,可能做梦都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采集的燕窝能卖到天价。燕窝的价格一路飙升。到后来,普通品相的燕窝每两就能卖到几千元。而那些品相上乘的,更是能卖到数万元一两。

现在,余成明手中最昂贵的燕窝,有的每两能卖到26000元。从几块钱到几万元,这跨度之大,恐怕连余成明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高额回报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辛劳。余成明的工作地点主要在雅砻江附近的山崖上。这里地形复杂,到处是溶洞,金丝燕的数量多得惊人。听起来是个理想的"猎场",但实际情况却是险象环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块摇摇欲坠的岩石上,脚下是数百米深的峡谷,周围都是石灰岩,稍一用力就可能断裂。而要进入的溶洞,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就是余成明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需要过人的胆量和技巧。余成明凭借多年的经验,在悬崖上如履平地,动作灵活。村里人甚至戏称他为"猴子",这绰号背后,是对他高超技艺的认可。

但即便如此,危险依然无处不在。每次进入溶洞,余成明都要小心翼翼。他打开手电,才能勉强看清燕窝的位置。可一开灯,成群的燕子就会向光源飞来,场面颇为壮观,却也吓退了不少想要学习这门手艺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集燕窝的工具虽然随着时代在变化,但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判断力。余成明的手因为常年用力已经伤痕累累,可他却从不抱怨。在他看来,这些伤痕是改善家庭生活的勋章,是让孩子们有机会读书的代价。

余成明的辛苦没有白费。随着采燕窝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曾经,他还需要带着燕窝到集市上叫卖。现在,燕窝收购商不远千里而来,就为了买他手中的特级燕窝。

但成功的背后,也有余成明的独特理念在支撑。他坚持每年只在同一个燕窝洞采集一次。在他看来,燕窝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把燕窝都采光了,不仅断了燕子的活路,也断了自己的财路。这样的思想,让人不禁对这个朴实的农民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能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工作,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余成明有两个儿子,他希望能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可是,两个儿子都选择了放弃。

面对万仞悬崖和深不见底的溶洞,两个儿子并没有选择和父亲一样的路。他们宁愿选择普通的打工生活,也不愿意继承这份工作。

其实,余成明心里也明白。他不愿意儿子们过和自己一样艰辛的生活。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希望儿子们能有更好的选择。但看着这门技艺可能就此失传,他心里还是有些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余成明也渐渐老了。他知道,自己的燕窝猎人生涯即将画上句号。看着自己的儿子们靠打工为生,他心里五味杂陈。有人问他的儿子们,为什么不学父亲的手艺。两个儿子只是无奈一笑,不作回答。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危险。采燕窝这份工作,看似回报丰厚,实则充满风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在寻找更安全的方法来采集燕窝。但在这个过渡时期,像余成明这样的"最后的采燕窝人",还在坚持着这份危险的职业。

余成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贫困到温饱,从艰辛到小康,余成明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奋斗之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燕窝这一传统技艺,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并且效率也难以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从安全角度来看,采集者需要攀爬至高处,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从效率方面而言,传统的采集方式往往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产出。那么,它是否应该被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所取代?

或许,答案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每一份工作,不论是高低贵贱,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创造出不凡的价值。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对生活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首历史,会发现像余成明这样的"采燕窝人",或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会看到采用高科技设备的“新一代采燕窝人”。他们配备着先进的防护装备,能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集工作。

参考信源:
红星新闻《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2021年11月1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