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镇江日报社联合哈尔滨日报、长江日报、恩施日报、商丘日报等10家城市党报(媒),共同开启“75周年巨变:行走故乡看中国”全媒体采访行动。9月25日至26日,镇江日报采访团首站来到了哈尔滨。

随着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不仅吸引全国游客持续涌入,也吸引了全国媒体的聚焦。“行走故乡看中国”全媒体采访行动将历时1个月,以手中笔记录城市风采。两天时间里,镇江日报采访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哈尔滨的魅力、包容和无限可能。完备的工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富集的科教资源,让采访团感叹哈尔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好坚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的使命担当和振兴发展。

接下来,镇江日报社将通过全媒体平台,全面展现哈尔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就,更好地宣传哈尔滨、推介哈尔滨,为哈尔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兄弟媒体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报“手机记者”傅强/摄

哈尔滨:冰雪之都释放高质量发展"热动能"

镇江日报记者 吴韵晗 马坚

9月末,走在哈尔滨的街头,随处可见的五星红旗与各色鲜花,显得特别醒目,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报“手机记者” 傅强/摄

当皑皑的积雪融化,展露出厚重的黑土地,隐藏在这座冰雪之都下的,是哈尔滨的一颗炽热红心。这份从苦寒中生出的坚定力量,推动着哈尔滨始终围绕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在产业经济、特色文旅、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突破、奋楫前行,迸发出冰雪之都的蓬勃生机。

产业“热”

科技创新走在前 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作为黑龙江省会的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13项。三大动力、哈飞集团等重工业、军工业产业,为哈尔滨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七十余年间,哈尔滨经历过重工业寒冬,也体验过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在三大动力路的道路两侧,是哈尔滨曾经的“三大动力”即哈尔滨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也是如今的哈尔滨电气集团,电机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富宏杰在展示馆里向记者自豪地介绍哈尔滨电机厂自成立以来创造的丰硕成果——70余项共和国“第一”和共和国“之最”。2021年,电机厂为白鹤滩水电站安装16台自主研制的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领先世界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朱悦 摄

东北轻合金责任有限公司创新研制出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国外封锁;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验收,我国首颗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发射成功……数不清的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实践成果在哈尔滨诞生,新兴产业正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示范车间,机械臂在作业中。新华社记者朱悦 摄

据统计,目前哈市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12个、智能化工厂5个。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电机厂崭新高大的汽轮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生产线上,我们看到黄色的机械臂“上下翻飞”、精准装配。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哈电集团将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哈电”,这座老工业基地正积极推动“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美丽蓝图徐徐展开。

拼科技开辟新赛道,上项目积蓄新动能,就在今年9月1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开幕,哈尔滨成功签约126亿元的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50亿元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提升项目、40亿元的船舶制造与绿色港航融合示范项目、20亿元的储能装备制造项目、6.5亿元的先进材料集成制造基地项目等。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哈尔滨的经济腾飞持续注入生机活力。

文旅“热”

四季冰雪新体系 特色旅游业动态升级

冰天雪地的哈尔滨火了!2023年末到2024年初,一阵“去尔滨看看”的风吹遍大江南北,冰雪旅游成为这个冬季最“热”的关键词。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8.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哈报“手机记者” 张本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报“手机记者” 张本盛/摄

冰雪旅游的热度却并非昙花一现。记者沿路走访哈尔滨主要文旅景点,索菲亚教堂前的广场上依旧满是身着俄式公主裙的旅拍者,中央大街上始终有举着马迭尔冰棍拍照的背包客;极地馆、博物馆、“七三一”罪证陈列馆等新型打卡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仍然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更不必说红专街早市、道里菜市场、中华巴洛克等美食汇聚地,更是人流汇集。

资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从“冰雪季”到“避暑季”,哈尔滨持续发力,精心策划,让夏日游延续冬季冰雪旅游的火爆,实现“全域全季”旅游竞相发展。年客流量超过1.2亿人次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仍在持续升级改造、不断引进新业态并进行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夏季冰雪馆打造“一年四季看冰雕”的全新场景,让“冰雪奇缘”在夏季延续浪漫;《摇滚莫扎特》《雷雨》《天鹅湖》等音乐剧、话剧、芭蕾舞剧的演出让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名片也开始响亮。

2025年2月,哈尔滨将迎来第九届亚冬会,作为曾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老主人”,冰城如今更加成熟、美丽、自信,在城市风貌、场馆搭建、群众活动等多方面的建设中持续发力,向世界各地再次发出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邀约”。

开放“热”

向北开放新高地 多开放平台加速探索

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建立之初便因是中东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商贾云集、文化繁荣。20世纪初,有33个国家的数十万侨民在这里生活,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融合”是这里的关键词。如今,这里更是主动服务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这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对龙江“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哈尔滨在全省对外开放中担当龙头,加速构建“买全国卖全俄,买全俄卖全国”经贸格局,建立跨境贸易平台,扩大俄罗斯大宗商品进口规模,挖掘贸易增量;全市多家对外贸易企业与拉美中国国际贸易协会来自不同领域的12家阿根廷企业建立联络机制,为新的出口市场和投资机会找到合作契合点……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哈尔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40.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资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走在哈尔滨的商业街上,中俄友好贸易商店处处可见,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牌子高立在前。如今的哈尔滨,已开通“哈欧”“哈俄”国际班列,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搭建“龙贸通”平台,实现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铁路运踪数据100%覆盖;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正深度融入区域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贸易往来而建成繁荣的哈尔滨,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包容并蓄、开放进取的心态,我们见证了这个城市从工业繁荣到转型升级,也经历了这座城市从寒彻刺骨化为冰雪王国。75年稳扎稳打、砥砺奋发,哈尔滨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国际视野。如今,这座曾经的“晒渔网场”已蜕变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哈尔滨的未来,将在创新与传承的交织中,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哈尔滨:中西文化交流融汇之地

镇江日报记者 吴韵晗

哈尔滨,从古时物质文化稀缺的苦寒之地,到成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基地,到如今的冰雪之都,它经历了不算久远却跌宕起伏的成长史。这里的文化以寒冷地区独有的饮食和生产工作为主,并深度融合了俄罗斯的东欧风情,养成了本地人民豁达乐观、包容开阔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哈尔滨的美食文化独特而丰富。著名的“哈尔滨红肠”是当地特色,外脆内嫩,以果木熏烤而成,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哈尔滨的冰糖葫芦、锅包肉和饺子是不可错过的美味,冬季热腾腾的酸菜炖粉条、杀猪菜等更是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温暖。东北有句俗语“上车饺子下车面”,就生动展示了本地美食文化的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哈尔滨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自1985年创办以来,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冰雪艺术盛会。各式各样的冰雕和雪雕让人目不暇接,更发展成为如今的“冰雪大世界”,承接千万游客的到来。此外,春节期间,哈尔滨市区和周边乡村会举行传统的庙会和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扭秧歌”、“二人转”等东北传统戏剧项目就是民俗表演的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哈尔滨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这里曾经是“闯关东”人民深深扎根的土壤,也在中东铁路的发展下成为了“东方小巴黎”,这座城市保留了许多俄罗斯建筑和文化元素,如中央大街上的折衷主义建筑和索菲亚教堂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同时,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也颇具影响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音乐之都”称号,每年举办的哈尔滨音乐节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音乐爱好者。多元的文化背景让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城市。

白杨树下的回家路

镇江日报记者 吴韵晗

约30年前的夏天,我出生在冰城哈尔滨下辖的一座小县城,呼兰。那时的哈尔滨和如今一样,在欢欣鼓舞地迎接亚冬会的到来,而我有了一个与那届亚冬会吉祥物一样的小名,成了在中国举办的首届亚冬会的历史见证者。

吉祥物豆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祥物豆豆

9月24日,因报社开展“75周年巨变:行走故乡看中国”全媒体行动,我有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嗅到了久违的秋日哈尔滨的气息。

大街上,迎接第九届亚冬会的标识随处可见,从1995年到2024年,时间仿佛经过了一个循环,我漫步在全新铺设的道路上,走在秋风习习的松花江边,看景处处相似,却又处处不同。曾熬夜排队只为求一张绿皮车票的哈尔滨火车站还静静屹立,却已回归当年古朴庄重的模样;曾繁华熙攘的城中依然遍布小仓买店,却也盖起了幢幢高楼直入云霄;防洪纪念塔仍然静静守护在松花江边,却也多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感怀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报“手机记者” 陶滨/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报“手机记者” 朱敬业/摄

哈尔滨的市区因2023年末的爆火涌入四处而来的游客,中央大街上的小吃种类越发丰富,大列巴等中俄特色面包的售卖窗口前也排起了长队。令人高兴的是,在我初中时就特别喜爱的马迭尔冰棍,截至2023年底已经售出1.4亿只,它避开了雪糕刺客的“战斗”,依然维持了5元一只的价格,凉爽而熟悉的味道让人迅速感受到“冰城”的热情拥抱。在我幼时已有些“摇摇欲坠”的中华巴洛克老街区,在修缮和改造下,更是“进化”成为全新的网红美食一条街,老字号与新产业在这里融汇,正如这种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它记录了哈尔滨一代又一代包容并蓄的历史与精神。

资料片

著名作家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生动记录着呼兰人的精神图腾。黑土地上诞生的坚韧力量与发出的雄浑呐喊,是我幼时的憧憬和向往。这次回乡,我特意探访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的家属大院,那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我上学必经的乡村小路也变了样——曾经的砂石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种满白杨树的萧红大道也正拓宽改造。我曾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经历过这条路的四季变换,如今坐在汽车里从这里驶过,路旁的白杨树依然直立挺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片

时光荏苒,我也已经从牙牙学语的小姑娘,成长为肩负新时代责任与担当的党媒人。白杨树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在回家路上见证了这座城市焕发的荣光。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