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00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科学工程,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构想,到2002年工程开工建设,历经半个世纪五个阶段。

探索阶段(1952年~196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线路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

船到南京,毛泽东主席叮嘱林一山,“三峡工程暂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随后5年,林一山不断地把南水北调的查勘情报和调水方案报送给毛泽东主席。

1958年2月,毛泽东主席把治理长江和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总理,并伸出四个手指头说“要一年抓四次”,周总理爽快地答应了。

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为将来南水北调预留通道。毛泽东主席在会上兴奋地描绘:“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

1958年9月1日,在丹江和汉江交汇的丹江口处,一声声剧烈的开山炮,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万建设大军冒着零下7度的严寒,肩挑人抬,开挖基坑

以东线为重点的规划阶段

(1972~197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勘测队队员在查勘途中合影

1972年华北地区大旱。病中的周恩来总理仍然关心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丹江口工程将来有可能(南水北调),但现在还只是开始。是我们的远大理想!”

北方水资源日益缺乏,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长江流域。1973年,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调水方案。水电部主要研究了引黄济卫济津。会议认为,因黄河引水量太少,只能作为解决缺水的过渡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还得从长江调水,遂组织开展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3年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一座长2.5公里、坝高97米的银灰色大坝终于锁住了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汉江。

1976年,水电部选择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东线近期工程的实施方案。

1977年10月,水电部、交通部、农林部和一机部向国务院联合上报《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该规划以农业供水为主,改善和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向城市供水27亿立方米,并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该《规划报告》基本确立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总体布局。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水电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对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

东、中、西线规划研究阶段

(1980~1994年)

1980年、1981年,海河流域发生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国家加大计划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力度。

东线工程:江苏省结合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初步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完成了东线穿黄勘探试验洞的开挖任务,查明了工程地质条件,基本解决东线过黄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线工程:国家组织有关部委和省(直辖市)对中线进行全线查勘,提出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

西线工程:三次查勘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线路,并形成查勘报告,开展西线工程超前期工作。

198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详细询问了初期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大坝二期加高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调水到南四湖。据此,淮委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工程的供水范围、调水规模、工程布局开展进一步研究。

1990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提出2000年送水到京津地区的第一期工程方案,建议工程规模为抽江6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200立方米每秒、到天津100立方米每秒。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3年3月,水利部长江委组织中线工程大查勘,确定中线总干渠线路及主要交叉建筑物、控制性建筑物布局。

论证阶段(1995~199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研讨会召开

1995年,国务院专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任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对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进行审查和多次考察,论证了丹江口水库是否按最终规模加高、中线工程调蓄运用、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安排、中线工程成本核算等。预测不同水平年东线工程受水区缺水程度和需调水量,对工程投资、供水成本和工程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1997年,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常委会,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送审稿)》。

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报送《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其结论意见是,中线工程的实施,“可全面开工,一次建成”,“也可按分步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工程由南而北推进,逐段发挥效益”;东线工程“解决苏北和山东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创造条件适时进行建设”。

总体规划阶段(1999~200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9~2001年,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发生连续性严重干旱,社会各界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工作……

2000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听取水利部关于南水北调有关问题的汇报。中央决定分东、中、西三路实施南水北调,朱镕基总理提出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先后召开了近百次专家咨询会、座谈会和审查会,广泛听取专家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1年,中国向世界正式宣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同年,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全面展开,以解决受水区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为主、适当兼顾生态与农业用水为目标,重点研究工程建设规模、分期方式与运行管理体制等问题。

淮委会同海委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提出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包括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2001年秋,《南水北调中线规划(2001年修订)及六个专题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审查。其后,水利部于2002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及12个附件,并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呈报国务院审批。

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当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历经50载岁月,共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的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责编 | 许安强

责编 | 马悦强

校核 | 李 萌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