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毛主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报告,要求处决以杨上堃为首的二十多个人的“叛逃队伍”。

伴随着这份报告的,还有彭德怀元帅以及朱德老总两人雷霆般的愤怒。彭德怀元帅怒气冲冲的要求“这决不能容忍,一定要拉出去枪毙!严肃军纪,以儆效尤!”

此时这份报告的分量可想而知了,这一纸报告,直接决定了二十几条人命的生死。

最后,还是毛主席心软了,革命战争尚未胜利,此时处理带兵的军官,无疑对军心不利,而且二十几名生死相随的战士,都是经历了几十上百场战争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他们有错,但是作为领导人,毛主席还是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

于是,毛主席亲自指示:“不能杀。”

就这样,带兵叛逃的杨上堃,在毛主席的主持下逃过一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杨上堃其人,究竟是什么特殊的原因,让这个从1930年就参加了革命的老红军战士,犯下如此要命的大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压迫的童年,立志革命

杨上堃出生于1914年,老家在江西赣州。

在杨上堃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

他的家庭是那个年代最为底层的农民,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全家付出所有的努力,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从他出生起家里就一直是,处在饥寒交迫,上顿不接下顿的状况。

为了能够活得下去,吃的饱饭,父母不得不把姐姐送了出去,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哥哥也只能出去给地主家做长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上堃的父亲也因为一场重病,得不到好的治疗而离开了人世。

那个年代,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的手中,广大农民都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没有土地,没有一技之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是最为艰难的存在,那个年代,说是人命如草芥也不为过。

从小时候的穷苦生活,让杨上堃的内心非常的不满,为什么自己生下来就要过穷日子,为什么农民辛苦种地吃不饱,地主不用干活却能躺在床上,顿顿吃好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压迫。他想要改变但是找不到出路。

直到1929年,革命的火种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萌芽,十五岁的杨上堃接触到了,新的革命的思想,他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原来,地主是可以推翻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革命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杨上堃的家乡,兴国县,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是中国红军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年纪轻轻参加革命的青少年非常多。

1930年,15岁的杨上堃,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红军需要扩充人员,那个时候,杨上堃就被选中,成为当时红一军的一名红军战士。

因为年龄小,没有战斗经验,就把他放在了团部担任通讯员的工作。

1931年,杨上堃因为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二次的反围剿中,杨上堃所在红四团,战斗勇猛。在战斗中,他成长的非常快,因此上升的也非常快,到第五次反围剿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红四团二连的连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勇猛,战功赫赫

1934年10月,杨上堃跟随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长征,就在到达贵州的时候,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围堵。

后面有薛岳的中央军,紧追不舍,前面有贵州军阀王家烈的迎面堵截,可以说,此时的红军,正是生死存亡之际,杀出一条路就能逃出生天。

杀不出去,乌江就是红军的绝地,而横渡乌江是唯一的求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江上同样有国民党军队的机枪手,一旦发现红军的影子,就是无差别的机枪扫射。

而乌江本身就是天堑,两岸奇山对峙,江中礁石嶙峋。深秋的季节,站在江边,就是寒冷的江风迎面扑来,战士们刚下水,就几乎要被寒冷的江水冻僵。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红一军接到了横渡乌江的命令,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在最短的时间横渡乌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34年12月31日,杨上堃所在连部接到命令,“三天之内,必须渡过乌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搭浮桥不具备条件,可岸边连一条船也没有。于是,杨上堃带领战士们,决定要搭竹筏,用竹筏渡江。

竹筏一旦上了江面,就是暴露在了敌人的机枪下,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能迎头赶上。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1935年1月2日,连长杨上堃率先乘上竹筏,迎着乌江的波涛滚滚,直面敌人的机枪,十六名战士紧随其后。

岸上的红军随后展开掩护,密集的子弹雨就在身边呼啸,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牺牲的战士直接掉入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杨上堃的连队成功渡过乌江,没等主力部队渡江成功,他们就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

过江之后立刻攀爬岸边的石壁,他们要拖住岸边的敌军,为大部队渡江争取时间。

最终,我中央红军横渡乌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而杨上堃也因为此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奠定了他此后在军中的青云之路。

遵义会议之后,杨上堃调任红一连连长。

五月份,部队来到了大渡河边,为了摆脱追兵,必须强渡大渡河,但是数万名红军都在江边等着渡河,渡河工具却只有几只小船。

因此,杨上堃所在团部,需要抢夺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从5月28日开始,接到军委命令,冒着大雨,不顾漆黑泥泞的道路,红四团一昼夜急行军240里路,在抵达的第一时刻,就进入了抢夺泸定桥的战斗。

正所谓“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时期的杨上堃充分表现了,一名红军战士的优良品质,不怕牺牲,不畏战斗,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9月的时候,为了摆脱围剿,红军各处转战到达了腊子口,在这里驻扎的是,国民党鲁大昌的14师,国民党的主力精锐部队,跟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正面硬刚,显然不太明智。

于是,由杨上堃和战士们的三个连队,加上信号组的战士,几十个人,组成迂回部队。攀登悬崖而上,擅长攀登的战士先上去,之后放下绳索,其他战士以此攀爬而上。

就是靠着这样不怕艰苦的精神,红军总是能从出人意料的地方,出现在敌人的背后,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次也不例外。

最后,我军取得了腊子口战役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陕北之后,1936年5月,杨上堃奉命前往红军大学学习,毕业之后,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的团长。

作为一名经历了长征之路的老红军来说,杨上堃可以说战功赫赫,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来说,只要他不出错,开国之后一名将星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1937年,抗战开始之后,杨上堃依然英勇作战,是我军有名的战斗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型关战役之后,杨上堃奉命带领部队开创晋察冀根据地,所在部队迅速扩大,从一个团,扩大为三个团,直接整编为独立师。

1939年3月,杨上堃任独立师一团参谋长。当年11月,他率军首先发起对日军的反攻,在黄土岭战斗中,是最后撤退的部队。

带战士“叛逃”

按照杨上堃的战功,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他绝对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就因为一时的“不满”,他居然带领部队“叛逃”。

在当时,他的行为造成的影响,足以让他被枪毙,然而,最终还是毛主席保下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2月,当时因为晋察冀的部队进行了调整,新增加了支队一级,杨上堃被任命为支队的参谋长。

因为在此之前,杨上堃一直是一团的参谋长,在团长牺牲的情况下,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接任团长。

因为没有达成所愿,杨上堃的心中颇有些不满,但是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基本的政治素养他还是有的,心有不满,但是却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有心算无心,当时一分区的,侦查科的科长元袁彪,了解到了杨上堃的不满情绪之后,开始有意无意的,为他鸣不平,故意接近他。

没想到,杨上堃居然被说动了。

于是在袁彪的刻意鼓动之下,杨上堃带领自己手下的三个战士,加上袁彪带领的二十多个人,一起叛逃了,并且是“持械叛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上堃的打算,原本是要到河北的徐水地区,扩大部队,等自己打出一番名堂之后,再回来扬名吐气。他想的是,复制晋察冀根据地的建制模式。

然而袁彪的想法,却是要彻底的脱离八路军,要自己单干。不出意外,仅仅不到三天他们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这个时候,杨上堃才突然醒悟,自己是被带偏了。

无论自己有什么不满,那都是部队内部的事情,一旦叛逃就是要跟八路军划清极限,这是杨上堃根本没想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句不好听的,杨上堃的行为,就像是跟家人吵架,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心理有的只是一时的委屈,从来没想过不回去。

而袁彪却要他跟家人断绝关系,这是杨上堃绝对不愿意的。

于是,在出走七天之后,杨上堃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巨大的错误,他马上带领自己人回到了部队,并主动认错。

而袁彪等人的阴谋最终也没有得逞,这样的叛徒行为,最终等待他们的就是军事法庭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杨上堃回到部队之后,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看到的那一幕,彭德怀元帅和朱德老总,对于杨上堃的行为,异常的愤怒。

正在组织上考虑如何处置他的时候,他竟然自己回来了。

是的,他后悔了,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愧疚,他明白,自己辜负了组织对自己多年的信任,组织上给他任何处罚他都能够接受。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国民党降军的身上,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杨上堃这样的老红军,居然能干的出来。

对于杨上堃,彭德怀元帅和朱德老总,他们更多的是痛心,但是军法不容,于是他们决定依法处置,执行枪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毛主席考虑的就是比较全面,他觉得,杨上堃的行为是内部矛盾,法理不容但是人情可依,而且杨上堃多年来立下战功无数。

最主要的是,杨上堃能够主动返回,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组织上有理由要对他宽大处理。

而且当时,我军正处于求贤若渴的阶段,党政军官严重缺乏,与其直接枪毙不如让他戴罪立功。

于是,组织上最后决定,开除杨上堃党籍,开除军职和行政职务,令他从底层做起,戴罪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样,杨上堃保留了最低军职,在我军队伍中做反省,正是他的“主动投案”,让他的这次错误,有了不一样的结果。

五个月之后,杨上堃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错误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尤其是在延安的整风运动中,杨上堃严格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坚定的表示一定接受教训,今后更加努力,争取早日立功,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年底,他被派往陕北抗大总校学习,在这里,他重新学习了文化课的知识以及党课的培训。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党和军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经过学习,他在思想上的认识更加的成熟了。

正是杨上堃的反省让组织上看到了他的改变,于是开始再一次对他委以重任,杨上堃的晋升之路再一次开启。

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杨上堃才恢复了自己的党籍。

建国授予“上校”军衔

抗战胜利,杨上堃奉命调任东北,在去东北的路上,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表现,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准予他恢复党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北杨上堃在地方任职,从敦化县工委委员,到吉林警备区副司令,直到军区警备团团长。

第四野战军南下的时候,杨上堃接管了江西。在南昌任司令部副司令员,赣州军分局副司令员,到1955年的时候,杨上堃已经是副师级的干部。

因此,在1955年,部队授衔的时候,被授予上校军衔。

1970年,杨上堃被组织安排,任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为了祖国的林业建设,他亲自深入林地,不惜跋山涉水,亲自考察,制定恢复林业的政策。

1975年,他重新回到了江西,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直到1982年,在这一任上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5月1日,杨上堃在南昌家中逝世,终年71岁。

纵观杨上堃的一生,他曾经南征北战,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在战斗中,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是我们的军队培养起来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尽管他曾经犯过错误,但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的党拥有宽大的胸怀,我们党的领导人,更是知人善任,因此,在毛主席的主持之下,给了他从头再来的机会。

正是毛主席的容人之量,爱才之心,挽救了一个对我党有贡献的人才,给了他新的生命,让他能为我们的革命战争贡献力量,能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