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文艺主旋律
——人民日报新时代文艺宣传赢得共鸣共情的探索与思考
董 阳 胡妍妍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举旗定向。10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文艺书写的主题内容更加开阔丰盈,文艺创作的类型样式更加丰富多元,文艺发挥的社会功能更加刚健有为……一系列代表性作品、标志性现象和时代性特征,勾画了新时代文艺的独特景观,彰显了新时代文艺的丰富内涵。
(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文艺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文化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集中体现,见证着时代的精神文化气韵和创新创造活力,关系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梳理好、总结好、阐释好新时代文艺的主要特征、重要成就和发展经验,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必修课,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中之重。
洞察文艺气象,传达时代精神。2023年4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同志组建专题调研组,以“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文艺宣传”为课题展开历时几个月深入调研,组织召开几十场座谈会,实地走访东、中、西部多省份13个地市、近百个点位,集中访谈超250人次。调研报告第一部分专门论述“新时代文艺”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质,揭示新时代文艺与百余年来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道路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在大调研基础上,为进一步宣传好新时代文艺,方江山副总编辑指导人民日报社文艺部聚焦“新时代文艺”开设专栏。
2023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推出“坚持‘两创’· 关注新时代文艺”专栏,自此,以党中央机关报文艺评论为阵地,围绕新时代文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立论有力、影响深远的宣传阐释热潮。专栏迄今刊发70余期,汇聚创作、评论、产业界力量,梳理新成果、总结新经验,关注新问题、提出真对策,在舆论场上赢得热烈反响。刊发文章激起文化产业界密集讨论,得到来自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的重视和肯定,融媒产品“登上”微博热搜,翻译成外文后在近50个国家的600多家媒体落地……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头栏目,专栏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走深走实,在扩大三个覆盖面上取得突出成效,以用情用功的文艺评论赢得线上线下读者的共情共鸣。
(二)
“新时代文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全社会蓬勃旺盛、鲜活生动的文艺实践为基础。专栏从文艺潮流和发展脉动切入,精选丰富案例,汲取鲜活经验,力求通过分析总结和提炼阐释,写透新时代文艺的主张、质感和价值,让“新时代文艺”的内涵充盈起来、线条分明起来、面目清晰起来,让这一新时代的文化关键词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
用生动蓬勃的文艺实践阐释新时代文艺的核心主张,努力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新时代文艺的鲜明底色。怎样把“人民性”这一高度抽象的理论命题讲好讲活?专栏聚焦“农民作家”“矿工作家”“外卖诗人”等活跃的基层创作,在情理交融中呈现“新时代文艺的根扎向广阔大地”的勃勃生机;分析广场舞、合唱、英歌舞等出圈传播的群众文艺,以述论结合的方式展现万众参与、活力涌现的生动局面;瞄准劳动主题的纪实文学和纪录影像,探讨新时代文艺如何凸显劳动的价值,写出温暖善意……专栏把抽象宏大的理论命题转化成丰富多样的文艺脉象,在多层次多维度的观照剖析中,达到既具体又深刻、既入脑又入心的说理效果。
评论家韩敬群撰写开栏文章《合力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见,是引领新时代文艺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源泉。专栏重点关注动画中国风、古典名著影视改编、老字号题材创作、传统节日与经典诗词等话题,遴选出传统文化在今天形式多样、活力迸发的重要面向,从中探寻文化创新创造的奥义。这些文章把新时代文艺的理论内涵放到具体的文艺现象、文艺趋势中去检验、去考辨,以准确、扎实、有见地的观点吸引读者,丰富了阐释角度,深化了人们的理论认识。
写活写透文艺理论评论,既考验认识水平,也挑战策划能力。专栏力求形式灵活多样,既刊发重磅理论文章,也集束推进系列文章,还组织来自创作界、产业界、研究界等不同界别的作者“同题作文”,多角度阐释穿透现象,让新时代文艺在读者头脑中澄澈起来、鲜明起来。专栏对新时代文艺的梳理总结力求客观,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如《用光影为一座城塑像》一文既分析灯光秀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旅发展的作用,也理性指出发展灯光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不切实际、劳民伤财,体现出客观性和思辨性,给读者以启发。
在回应潮流热点中揭示新时代文艺的现实质感、鲜明特征、突出成就,推动文艺经验上升为文艺理论。新时代文艺是行进中的文艺,热气腾腾既意味着新鲜热度,也意味着纷繁复杂。对新时代文艺的宣传阐释,既要保留现场感、即时感,切中人们的感同身受,也要透过纷繁现象把握文艺的趋势潮流,体现深刻性、准确性。“村BA”“村超”“村晚”火爆出圈,这一现象反映了新时代文艺怎样的特质、给我们怎样的启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一文由此思考乡村文化活力从何而来、怎样借助文体活动绽放乡风乡韵的时代光彩。“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冲上网络热搜榜,《在传承创新中让经典历久弥新》把传统经典“超级IP”的当代改编启示一一拎出,总结“二次创作”与古为新的经验启示。旅游演艺点燃暑期文化消费,《旅游演艺创新文化业态》建言献策如何进一步丰富文化供给、拓展旅游内涵。
人民日报关注“西海固农民作家群”。
栏目坚持从文艺创作生产一线和文化建设前沿找选题,以直击热点、回应焦点的方式抛出理论评论之锚,在对热点的辨析厘清中,聆听时代脉搏,洞悉发展脉动。事实证明,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的文章,往往胜在热点抓得准、针对性强、分析透彻,把新时代文艺带着现实关怀温度、带着鲜活时代气息的新特质、新气象、新创造有效提炼出来。只有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认识当代中国文艺的现实质感,从文化生活的现场找线索抓活鱼,通过深入分析说出“人人心中有”,唤起人们的感同身受,才能将新时代十年文艺的特点、内涵和成就讲到读者心里去。
在新时代文艺现场把脉文艺动向,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文艺高峰打开新视野、提供新思路。讲清楚新时代文艺之“新”,是宣传阐释的关键,这要求立足前沿讲出“新”表现,审时度势辨析“新”去向,通过理性分析和有力引导,把新时代文艺的创新价值发掘出来、发扬下去。新时代文艺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创新活力,源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合力。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双向赋能》《青年写作,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等文章深度聚焦新现象新主体,把趋势变化背后的原因、动力和产生的影响说清说透,发挥建言献策、指导实践的作用。专栏把关注焦点投向新媒介,敏锐关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带来的文艺形态的改变:网络视听,用数字科技丰富创作工具箱;沉浸式技术,打造演艺新空间;网络直播,让传统艺术更好融入当代……既梳理总结新时代文艺技艺相融、数实相通的成绩经验,也在媒介变革背景下认识目前存在的短板不足,以求更好发展。
栏目聚焦文化新业态,探讨AIGC赋能文艺创作。
文化和科技融合,孕育出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新业态不仅在国内生机涌动、势头强劲,而且实现了扬帆出海、沟通中外,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名片。专栏立足文化前沿,推出“聚焦文化新业态”系列文章,关注流行文化出海、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影像创作、微短剧走红等新业态,总结文化新业态深入人们生活、实现流行传播的经验启示,展现出文艺理论评论的前瞻性。针对人工智能文艺赋能影视创作,提出“把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人的创造力依然至关重要”等精辟观点,体现了对文艺趋势的准确把握和有力引导。
(三)
相比于文艺作品可以面向大众读者“讲故事”,文艺理论评论门槛更高,需要通过分析、总结、抽象、归纳,跟读者“讲道理”,因而精品创作和大众传播难度更大。专栏对新时代文艺进行集中检视和深度扫描,力求留下一份扎实厚重的“文艺档案”,总结好新时代文艺取得成就的规律性认识,有效推动新时代文艺提质升级。怎样做到既“内容厚重”又“身形轻盈”,进而让新时代文艺的“道理”形成穿透力和影响力?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文艺宣传和文艺评论经验,蓄力再出发。
研究新事物,务必调查研究先行,用信息增量和观点增量为栏目“立心”。文艺点多、线长、面广,尤其新时代文艺相较于以往发生巨大变化,不能用旧眼光旧模式去观察评判,而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案例的收集分析、意见建议的集纳剖析。在专栏筹备之前,编辑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文艺宣传”“文艺工作强起来”“加强文艺评论”等展开深入的专题调研,重点聚焦“新时代文艺”这一重大概念,在调研中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特征、艺术特点、受众需求。网络文学出海、微短剧发展等具体选题,都曾以内参和公开见报的方式“一鱼两吃”,大量扎实细致的调研采访保证了组稿编稿质量。通过调查研究,将分析研判的工作做在前处做在深处,增强了选题策划的全局性、系统性,提升了评论和宣传的全面性、深刻性。事实证明,有调研支撑的文艺宣传才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从时代看文艺,也从文艺看时代,在视域融合中增强文艺评论的穿透力和引导力。新的媒介环境下,文艺与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互动更加频繁,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介入更加广泛,文艺作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更为突出。宣传阐释新时代文艺,要既能入乎其内,紧密联系文艺现场,深入研究文化内部规律,又能出乎其外,从经济、科技、国际等更多视角把握文艺的创作传播和价值意义,在社会历史的纵横交错中理解推动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机制。专栏策划编排始终坚持多维视角,坚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审视新时代文艺,讲好新时代文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故事,讲好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故事,讲好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拓展文艺空间的故事,讲好在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艺国际影响力的故事,帮助读者从人文经济学、数字人文等多角度认知新时代文艺、多方面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
文艺评论也是文化产品,要优化“用户体验”,前置传播议程,放大以艺通心的声量。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专栏主动将传播议程前置,做好融媒转化和传播推送。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文章《把握机遇,科幻创作天地宽》在国内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400万,互动量4000余次,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文版向外媒推送,在美联社网站、美国《华盛顿城市报》近50个国家的600多家媒体落地,海外总阅读量超110万,擦亮了中华文化出海新符号。针对基层作家、农民作家现象制作的多图海报《劳动的色彩不平凡》,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推出,跃居微博热搜榜第三位,话题阅读量超5500万,互动量超2万。这些融媒实践都证明,要用更符合新时代媒介环境的方式做好新时代文艺宣传,打通网上网下,在选题阶段就植入传播思维,增强新时代文艺与网络文化的“超链接”,巧用创意,以小博大,发挥文艺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提振人心的优长。
刘慈欣撰文谈中国科幻。
要促进文艺新实践和理论新建构,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人工智能创作正在重塑生产流程、挑战人类创作逻辑,数字演艺正在打破舞台边界、重构观演关系,文化新业态正在融入日常生活、改变文化消费方式……新时代文艺的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提出迫切要求。在编辑专栏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研判、阐释新时代文艺需要更新理论视角,融合多学科视角,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阐释框架,全面深入解读新时代文艺现象;需要密切关注新兴文艺样式,探索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和社会文化意义,为引领新兴文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需要关注文艺的社会效应,注重文艺提升公众审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文艺创作更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需要打开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些都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在观点、方法、视野、价值导向等多个层面实现突破,以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文艺发展的新趋势。
新时代文艺是属于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文艺,新时代文艺的宣传阐释也要与时俱进。接下来,专栏计划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的宣传节点推出系列文章,聚焦“大型文艺演出彰显中国气派”“革命叙事‘圈粉’青少年”“文化精品实现长尾效应”“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获得感”等新时代文艺脉动,以深入分析引导观众“怎么看”,以经验总结启示文艺界“如何做”,用更多真知灼见激发创意火花、凝聚思想共识。
新思想的有力引领,赋予新时代文艺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文艺在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展开伟大的艺术创造,也以壮阔的文艺实践推进文艺理论评论的发展。持续聚焦新时代文艺、及时反映创新创造成果、创造性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是新时代文艺宣传的挑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做好新时代文艺的学理性阐释、学术性表达、大众化传播,讲好新时代文艺故事,澎湃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开辟文化传承发展新境界,有待更多探索和思考。
(作者分别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理论评论室副主编)
来源 | 《新闻战线》9月(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