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1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青岛港码头上,一艘巨轮正准备起航。这就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万吨级货轮——跃进号。船长王大壮站在甲板上,望着蔚蓝的大海,心中充满自豪。然而他不会想到,这次首航竟会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
背景介绍:新中国的第一艘"巨无霸"
咱们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连个像样的大船都没有。要跟外国做生意,只能租别人的船。这哪行啊?于是咱们就琢磨着自己造一艘大船。
说干就干!1958年,大连造船厂的工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仅用58天就造出了一艘万吨级货轮,取名"跃进号"。这下可了不得,连日本人都惊呆了。要知道,日本造这种船可是要三个月呢!
跃进号长169.9米,宽21.8米,吃水8.5米,载重1.34万吨。啥意思?就是说这艘船能装下13400头牛!而且续航能力达1.2万海里,能把咱们的货物运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不过呢,造是造出来了,但要真正下海还得过几道关。首先得有苏联船舶登记局的验船证书。结果苏联人撤走了,这证书就没着落了。没办法,只能先在大连和上海之间试着跑跑。经过一番周折,总算拿到了证书。
事情起因:首航日本,意外频发
1963年4月30日,跃进号终于要执行第一次远洋运输任务啦!装了1.3万多吨玉米、矿石和杂货,从青岛出发,目的地是日本。
等等,日本?那不是咱们的仇人吗?其实啊,虽说政治上还是敌对,但经济上已经悄悄开始交往了。周总理提出了"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的贸易三原则,这下中日贸易算是半官方性质了。
跃进号这趟航行,不光是送货,更是要打开中日贸易的大门。可谁成想,麻烦这就来了。
5月1日下午,船刚驶到济州岛附近,船身突然剧烈震动。船员们慌了神:怎么回事?有人喊:"机舱进水了!"二副赶紧指挥放救生艇,大家纷纷穿上救生衣。
不到半小时,货轮严重倾斜,4艘救生艇已经放下水。船员们决定弃船,赶紧划到500米开外,免得被漩涡卷进去。
这时候,货轮突然停止下沉,飘在海面上。有水手惊慌地喊:"看见美国潜艇了!美国兵正用望远镜往这边看呢!"
冲突发展:谁是幕后黑手?
这下可热闹了。有人说是美国人搞的鬼,有人说是国民党干的。日本电台更是爆出猛料:中国货轮被三发鱼雷击中!
周总理一听这消息,立马坐不住了。他火速命令海军派军舰去营救。可等军舰赶到,只看见一艘无人汽艇孤零零地漂在海上。船员们呢?是葬身大海了,还是被敌人抓走了?
就在大家忐忑不安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原来船员们被日本渔船救起来了。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安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船员,详细询问情况。有人说听到"通"的一声,像是遭到攻击。还有人说看到了黑影,怀疑是潜艇。
但船长却有不同看法:"总理,我觉得十有八九是触礁了。"这话一出,其他船员立马不乐意了。
高潮部分:真相大白
周总理一看这情况,知道得好好查查。他派出一支调查队,由东海舰队和上海市海难救助打捞局组成。
这支队伍可不简单,光作业船就有4艘,警戒舰艇6艘。后面还有140架飞机随时待命。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
5月18日,调查队从上海出发了。谁知道天公不作美,一路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不到100米。换作平时,肯定得抛锚等天晴。但这次可等不及,硬着头皮往前开。
终于到了事发海域,可是上哪找沉船去?海底可没路标。调查队先是用声呐探测,又观察海面水花,花了一天多才找到苏岩礁。
接着又是一通摸索,终于探测到水下有金属回音,海面还漂着油迹。调查队兴奋极了,赶紧放下小汽艇去拖扫。
果然有收获!铁锚上刮下来的油漆跟跃进号一模一样,还夹着玉米呢。这下可找对地方了!
潜水员下水一看,可不是嘛,船舷号、锚孔都在那儿呢。船体侧卧在海底,左倾。东海舰队司令赶紧给周总理打电话报喜。
接下来的十多天,潜水员们忙着勘察现场。他们发现船上有一条长17米、宽40厘米的大口子,钢板都向内卷曲了。再看苏岩礁,上面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周围的石头上还沾着油漆皮儿呢。
调查队一分析,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船上的大口子不像是鱼雷炸的,倒像是撞上岩石刮出来的。
第二,苏岩礁上有撞击痕迹,石头上还有跃进号的油漆。
第三,船体合拢处没啥问题,排除了质量问题导致沉没的可能。
那么,为啥会撞礁呢?调查队又琢磨出了三个原因:
一是航线选错了。为了躲避敌人,走的是新航线,没经过充分调查,离苏岩礁太近。
二是船员不熟悉。出发前换了一大批人,有的干部都多年没出过远洋了,对新设备不熟悉。
三是测定出错。天气不好,看不见太阳和星星,测量不准确。结果被风和洋流带偏了,一头撞上礁石。
这次事故虽然让咱们损失了一艘大船,但也给了我们宝贵的教训。周总理没有急着甩锅给别人,而是坚持调查清楚。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咱们的远洋事业虽然还是跌跌撞撞,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再看看咱们的港口,哪个不是巨轮云集?跃进号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辉煌。#头条首发大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