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数4941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08年11月15日,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北京仪鸾殿撒手人寰。尽管她留下了无数的骂名,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是一个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的人物,而在去世前,慈禧太后完成了五件大事,每一件都对清朝的未来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慈禧太后都做了哪五件事呢?这五件事又对清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最终能否挽回清朝的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慈禧太后生命中的最后七年,讲讲她“回驾”之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回驾”,就是指《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及光绪帝由西安返回北京的历程。此前八国联军侵华,侵占北京达一年多时间,慈禧太后根本不敢回去。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慈禧太后问过“洋人”的意见,确定洋人同意她回北京之后,这才战战兢兢地上路。慈禧一行人历时三月,在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了解的慈禧的历史往往到这里就截止了,慈禧下一次出现就是1908年去世了。但实际上,慈禧在这生命中的最后七年时间里也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尤其是以下五件事情,可以说决定了大清未来的走向,乃至整个帝国的命运。

第一件,暗害光绪帝。这一点曾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光绪帝不是慈禧下令害死的。但不管是不是慈禧直接下令毒杀了光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光绪之死跟慈禧绝对脱不了干系。试想,光绪作为皇帝,本来应该是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他才应该是实际决策清朝各项事务的人,却事事都受到慈禧钳制,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如果说光绪帝只是个孩子,那慈禧垂帘听政也就罢了。但他都三十多岁了慈禧还垂帘听政,光绪帝怎能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受到钳制,还每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总是担心慈禧会暗害自己或者废掉自己,这种精神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光绪帝曾向德龄公主叹息道:“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如果光绪帝是个懦弱无能的昏君的话,可能还不会那么痛苦。偏偏光绪帝正想做一番事业,中兴大清,慈禧却始终压制着他,还试图废掉他,这对光绪帝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慈禧逃出北京时为了防止光绪帝被洋人利用,把他也拉上了。而在慈禧返回北京后也没有放过光绪帝。她表面上为了讨好洋人,做出一副开明的姿态,允许光绪帝过问政事,让他看着更像是真正的皇帝一些。但实际上却加大了对光绪帝的监视力度,光绪帝的几乎所有行为都在慈禧的监视之下,事事都要向慈禧报告。

更令光绪痛苦的是慈禧还强迫他在颁布新政法令的时候“自骂两句”,谴责一番戊戌变法,所谓“康有为之变法,非变法也,乃乱法也”。这等于让光绪帝自己否认了自己的改革成果,光绪帝每发布一道法令,都要这么骂自己两句,慈禧强迫光绪帝接受这种精神折磨,显然是没安好心。

综合慈禧以上的种种行为,就能发现她的这些措施不是在帮光绪帝这个正值壮年的皇帝延寿,而是想方设法缩减他的寿命,说慈禧长期暗害光绪并不夸张。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众所周知,她自知一旦光绪掌权,她绝对没有好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关于慈禧是否直接下令毒杀了光绪,目前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也偏向于支持这一观点,毕竟光绪帝刚好在慈禧死前一天死去,这也太蹊跷了。

2008年,考古学家通过鉴定光绪帝的头发发现,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要知道光绪帝常年被软禁在深宫之中,所用的饮食都是宫里送来的,与外界基本隔绝,谁能给光绪帝下毒?谁有胆子给光绪帝下毒?谁有给光绪帝下毒的必要性?凶手已经呼之欲出。早在光绪帝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出的时候,就有许多人怀疑是慈禧下了毒手,综合来看,慈禧的嫌疑确实是最大的。

第二件,扶植溥仪为继承人。此前清朝曾有过“己亥建储”事件,就是慈禧试图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俊为大阿哥,将他扶植为光绪帝的继承人。此事遭到了各省和列强的反对,最终在义和团进京之后,慈禧放弃了这一企图。而到了“回驾”之后,慈禧又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1906年之后,慈禧找到了目标——爱新觉罗·溥仪,到慈禧去世时他才两岁。在慈禧的大力扶植之下,溥仪最终被确定为光绪帝的继承人,他即将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明明此时爱新觉罗皇室还有很多正值壮年的成员,为什么慈禧偏偏要立这么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当继承人?实际上在慈禧看来这很自然,主要有三个原因。

喜欢。小时候的溥仪活泼可爱,给已经风烛残年的慈禧带来了不少乐趣,让慈禧十分喜欢,而慈禧很多时候就是靠自己的喜好做事的。

第二,关系近,这里说的关系近不仅仅是离光绪帝关系近,而是离慈禧的叶赫那拉氏关系也很近。溥仪的父亲载沣和光绪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溥仪的母亲——后来的隆裕太后则是光绪帝的表姐,慈禧的侄女,她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是慈禧的弟弟,这关系不可谓不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溥仪对自己威胁小。慈禧不但生前要享受,还十分关心自己的身后事。她自知在执政的这么多年里打压和迫害了不少爱新觉罗氏皇族,如果立一个壮年皇族继位,难免受到清算。而扶植一个幼年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和依附于自己的载沣继续掌权,就能避免清算了。

第三件与第二件紧密相关,就是赋权载沣和隆裕太后,让他们实际掌权。慈禧自己也清楚溥仪年龄这么小,根本不可能实际执政,因此还是需要“摄政”来为大清帝国掌舵。

慈禧认为载沣和隆裕太后就很合适,第一是因为他们和自己关系亲近,而且长期依附于自己,慈禧觉得他们不至于在自己死后迫害自己。

第二则是慈禧也颇为欣赏载沣和隆裕太后的能力,觉得以他们的水平再加上张之洞等名臣的辅佐,再执掌清朝十几年不成问题。

第三则又涉及到慈禧太后惯用的“平衡”伎俩。她知道载沣和隆裕虽然是夫妻,但关系其实并不和睦,两人在摄政后必然会产生矛盾,正好可以互相制衡。不然如果一个人大权独揽的话,多疑的慈禧担心此人可能还是会不留情面,清算自己。让两个摄政互相制衡,慈禧觉得就不必担心身后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件则是打压袁世凯。袁世凯曾经是慈禧提拔上来的,一度平步青云,春风得意。他曾在小站练兵,编练出了一支优秀的新军。也曾在戊戌变法时及时表明立场,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但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也感受到了袁世凯的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自行与列强签订条约,宣布“东南互保”,袁世凯虽然在山东任职,但也参加了。这让慈禧开始质疑袁世凯的忠诚。

并且在小站练兵之后,袁世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不由得慈禧不提防,她总感觉此人可能会危害大清江山,便开始有意敲打袁世凯,逐步剥夺袁世凯的兵权。袁世凯则以退为进,通过推进清末新政来为自己扬名,为此多次与铁良等保守派发生冲突。慈禧为了削弱袁世凯的势力,便站在铁良一边,并减少了陆军部中北洋系的军官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07年,慈禧上调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袁世凯最后的兵权。但为了安抚袁世凯,慈禧又任命与袁世凯关系较好的杨士骧继任直隶总督并接管其部分兵权。慈禧自认为这又是一着“制衡”的妙棋,既削弱了袁世凯,又安抚了他,让他能安心继续效力。

第五件虽然不太出名,但其实影响最为深远——预备立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危机已经相当严重,涌现出了两个公开质疑慈禧以及清廷统治合法性的派别:改良派和革命党。改良派就是维新派残余的延伸,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继续鼓吹维新变法,号召废黜慈禧,并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

革命党则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首,直接号召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在1902年之后,这两大派别的势力越来越大,慈禧对此也有所察觉,不得不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为了安抚改良派,并减少革命党的支持者,慈禧宣布清朝也将进行类似于德国、日本的立宪改革,建立一套君主立宪制政体,为此就要先制定一套宪法。但中国此前虽然有许多法典,但要制定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却是头一遭,为此就要先做准备,这就是“预备立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和宪法讨论之后,1908年8月27日,就在慈禧去世前夕,《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尽管这个大纲有许多缺陷,但却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文件。慈禧在得知后十分满意,她当然不会真的把权力交出去搞君主立宪,只不过是靠个幌子糊弄世人罢了。她自认为靠着这种敷衍,就可以既保留自己的专制权力,又满足改良派的需求,还能使得不少革命党偃旗息鼓。

那么,慈禧太后所安排的五件大事最终如她所愿那般起到作用了吗?是否挽回了大清的国运呢?我们一件件来看。

第一件,暗害光绪帝。慈禧确实成功了,不论如何,光绪帝死在她前面,总算让她长出了一口气,认为自己死后不会被清算了。然而其后果却出乎慈禧的预料,光绪帝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出,改良派就极为震动,当时就有许多人痛骂慈禧,认为光绪帝肯定是被慈禧害死的。

要知道改良派又称为“保皇派”,光绪帝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许多人都是希望辅佐光绪帝进行改良的。现在光绪帝莫名其妙的死了,让许多人感到改良失去了意义,部分激进者直接转向了革命党阵营,使得革命党更为壮大,这对于清朝而言无疑是一个坏结果。

第二件,扶植溥仪。这确实让慈禧暂时免于清算,但直接导致爱新觉罗皇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号召力,溥仪的威望显然远不如光绪帝,大多数人在他登基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宗室存在,而在知道他登基后也纷纷质疑这样一个孩子能否继承大统。而载沣虽然长期掌权,但毕竟只是“摄政王”,名不正言不顺,其影响力还是比不上真正的皇帝。

第三件,赋权载沣和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也如慈禧所料,和载沣展开了斗争,最终载沣获胜,成为了真正的摄政,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但隆裕虽然失败,退居幕后,但也保留了部分权力,对载沣形成制衡。结果导致载沣在许多事情上不能放手去做,因为要考虑隆裕太后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载沣个人的执政能力也是一塌糊涂,他在国会请愿运动、保路运动和“皇族内阁”等一系列事件上处置失当,结果导致局势彻底失去了控制。而隆裕太后呢?

她的摄政时间实际上从1911年10月下旬才开始,这个时候的清朝,有没有她摄政已经没多大区别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辛亥革命时坐在皇位上的不是懵懂无知的溥仪,而是某个身处壮年的爱新觉罗家宗室,或者就是光绪帝本人,历史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第四件,打压袁世凯。慈禧去世后,载沣继承了这一策略,并且更加彻底,直接迫使袁世凯交出权力,回家养病去了。如果不看载沣后来的操作的话,那他这一招收权还是很成功的。

然而载沣对北洋军又处置不当,导致北洋军依然处于袁世凯的控制之下。结果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的军队根本不是革命军的对手,载沣只得调北洋军镇压革命。然而袁世凯却拒绝出山,导致清廷根本无法调动北洋军,载沣只得对袁世凯服软,将权力交给他。对袁世凯的打压完全失败,不但失去了对袁世凯的控制,还失去了袁世凯仅有的一点忠诚。

第五件,预备立宪。慈禧自认为预备立宪能同时满足保守派和改良派,还能瓦解革命党,算是“三赢”。但实际上预备立宪激起了国人改良政治的极大热情,他们纷纷上书请求进一步改革,最终却发现清廷不过是虚与委蛇,根本没有改革的意愿。

于是大批改良派倒向革命党,剩余的改良派发起最后一搏,试图通过让清朝确立“责任内阁制”来挽回人心。结果载沣却建立了一个多由皇室成员组成的“皇族内阁”,继续垄断权力,这使得改良派彻底失望,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简而言之,慈禧的“预备立宪”不但没有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反而相当于是在众人面前撕下了清廷的伪善面纱。

事实证明,权谋和政治虽然有重合之处,但本质上是两个东西。优秀的权谋家未必是优秀的政治家,而善于玩弄权术也不代表就善于治国,慈禧太后就是如此。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做的这五件事,如果单从权谋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十分出色的,但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那就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目光短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慈禧去世前做的这些事情大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为慈禧太后及其家族争取到了许多利益,但整体上却并没有起到挽回国运的作用。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权力欲不惜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最终虽然她本人虽然没有承担,却令其背后的清朝付出了对应的代价。1912年2月12日,慈禧太后寄予厚望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主导下为清朝颁布了最后一道诏书——《清帝逊位诏书》。在慈禧去世仅仅三年多以后,大清帝国最终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