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并不快乐的童年

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墟下青村。

他的降生,带给黄家的并不全是喜悦。很快,他就又有了一个弟弟。不断的添丁加口使父亲黄清主很是发愁。在满是姓黄的下青村,黄清主是族里一支弱房,家庭非常穷,父亲为养家糊口,整日四处奔波,每当农闲的时候,他总要到广东等地挑盐回来卖,有时还做些赎卖草纸的小生意。尽管这样,家里仍然吃了上顿愁下顿。

黄清主老实本分,由于在族里是弱房,经常受村里人的欺负,但他从不与人争斗,总是忍气吞声。但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从来说一不二。他经常拿孩子们撒气,黄克诚从小就多次挨他的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在族里是弱房,黄清主这一支在族里很是受气,于是他和这一支的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每家抽一担谷作为学费,从这一支里找一个孩子上私塾。挑来挑去,黄克诚被选中了。

在私塾里,小黄克诚很快就显露出天赋聪颖的潜质。他记忆力好,又刻苦用功,所以古文学得很快,而且对于所学能烂熟于心。私塾的先生对他很满意,他的父亲、伯父、叔父也为在他身上发现了自己一支从来没有的素质而惊喜,于是一直供他上5年私塾。

在上私塾期间,小黄克诚一边上学,有时还得帮家里干点活。村里西面几十里有个马田墟,那里产木炭,而村东几十里有个地方是金矿,需要木炭。于是黄克诚在不上学的时候,经常背个筐,把西面的木炭背到东面,卖给矿工,赚几个脚钱,经常披星戴月,非常劳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非常辛苦,黄克诚还是抓住每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村里的孩子们看了,又好奇又羡慕。一天,当他和一个同伴从外村背炭回来的间歇,同伙看到他抱起书就读,不由地问他:“你看的是什么书,这么厚,拿着都坠手吧!”

“什么书?一本字典。找不到别的书看,只好看这个过过隐。”黄克诚边看边说,并不抬头。

“真是书呆子,怪不得你眼睛天天熬得红红的,快瞎了吧!”

“那也比睁眼瞎强。”

“那倒是。”同伴似有同感地叹了口气:“你说,我为啥就看不进去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想了想说;“看书跟喝水不一样。你渴了,喝一杯水,不渴了就不想喝了。看书是越看越想看。看一本书,你懂了些事情,可你又知道了许多不懂的事情,所以还想看。”

“你的心气真高,要不,你爸怎么会叫你上学,不叫你哥和你弟上学呢?”

回到家里,已是繁星满天。黄克诚感到肩膀被筐子的背带勒得生疼生疼的。今天把炭从西面背回来,明天又得把它背到东面。

家门口,母亲正倚门而望。看到了,急忙迎上前,看到儿子这么辛苦,当母亲的有些于心不忍:“顶着星星出去的,戴着月亮回来,怎么得了。”看到他的筐子沉甸甸的,她心疼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叫你不要挑这么多,总是不听。”

黄克诚憨憨一笑,并不说话。

母亲给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说:“快进屋吃饭去吧!保险饿得前心贴后心了。”

进屋,母亲揭开盘子,里面是一碗满满的稀粥。

黄克诚看看粥,疑惑地问:“妈,你吃过了?”

母亲说她吃过了。

黄克诚看母亲的脸苍白而有菜色,知道她并没吃,于是放下饭碗,推门跑出去:“妈,我上三叔家去,这碗粥,你喝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罢出门。母亲在后面叫:“这么晚了,你三叔还用你烧火?”

黄克诚不睬,往三叔家走去。原来,他的三叔开了个小铺子,卖点油盐酱醋之类,日子过得还可以。黄克诚总是到这里干点活如烧火做饭之类的,借以吃顿饱饭。好在三叔并不太计较。

18岁那年,村里有人动员黄克诚家里,让孩子到县城读书。一般人上完私塾,能够认字读文,又能凑合着写点文章,也就认为不错了,就应该回家务农了,所以黄克诚这时面临的其实是人生道路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到县城上学是件大事,黄清主一人既拿不出那么多的学费,也就得召集族里人讨论。父亲对这事左右犹疑,拿不定主意,母亲也不太赞成,只有哥哥对黄克诚坚决支持,这给黄克诚留下了很深印象。黄克诚以为自己有一个好兄长,他以后还在危险时候受到哥哥的照顾,当然这是后话了。

族里人最后也同意黄克诚到县城上学,决定每年由嫡堂公房继续凑几担谷子,供他花梢,家里备不起衣服,族里人家也纷纷帮忙。1920年春节过后,哥哥帮黄克诚挑着书箱和行李,送他到了县立高等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县立高等小学,黄克诚的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每年都可以得几块钱的奖学金。他在课余时间,还帮人抄写点东西,一年也能赚几块钱。靠着这些钱和以前带来的钱,他勉勉强强地读了一年半的小学。

直到县立高等小学上完学,黄克诚还是一直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想、新思潮层出不穷。但在永新这个偏僻的湘南小县,新思潮的影响似乎很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在衡阳师范的日子

1922年夏天,黄克诚从永新来到湘南重镇衡阳,进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衡阳地处交通要道,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因此这一地区社会比较开放。与此相关,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思想也非常活跃。1919年底,恽代英在武汉创办利群书社后,经常寄一些进步书刊过来。1920年夏,他到三师进行社会调查,帮助进步师生成立了“新书贩卖部。”1920年冬,贩卖部同毛主席在长沙创办的“新文化书社”取得联系,改名为“文化书社分社”。书社从各地购买了《社会主义史》、《俄国革命纪实》、《马克思主义解说》、《共产主义ABC》、《国际劳动运动史》等书,和《新青年》、《劳动界》、《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在三师师生当中风行一时。

1921年10月,毛主席曾到三师,在一间教室里作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讲演。1922年4月,他又到三师讲演的《社会主义》。当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湖南最早的基层组织——党支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踏进三师校门的时候,就能感到这里风气的变化。但对于他这样的一名新生来说,他入三师主要是因为这里不收学费、膳食费、讲义费,只收一点课本费。能上这样一个学校,他心里当然非常高兴。

但是小学不久,他的情绪就低落了下来。在这座比较开放的城市里,黄克诚第一次感到自己很土气。他患了一场重感冒后,得了慢性气管炎,经常咳嗽,别人还以为他害肺结核,都躲得远远的。除了这些,让他难受的还有学习成绩的下降。从私塾到小学,他一直学文史,而三师则重视英文和数理化。他学习上的优势一下失去,学习成绩排不到前边,他的心理很长时间不能平衡。于是,他逐渐产生了自卑感,形成孤僻、不爱活动的习惯,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低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黄克诚感到自己不能与周围的人群打成一片,对于新风气的接触刚开始时还不是很多。他看到社会积弊很多,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前途又将如何。有一段时间,他情绪非常低沉,曾作诗曰:

人生总共有几何?

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能几何?

不学几何又几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1923年春夏之间三师爆发的一场斗争,开始使黄克诚认清了道路

当时,三师的伙食、住宿等费用都免收,伙食费每天1角1分。但在校长刘志远的克扣下,学生的伙食每况愈下,逐渐从1角1分到最后只剩下每天9分钱。大家非常气愤,决心开展斗争。

当时的学生领袖是袁痴、黄静源等人,他们发表《改革校务宣言》,向校方提出伙食自治,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在刘志远不理不睬的情况下,同学们举行了罢课斗争,并派代表到长沙请愿,要求驱逐刘志远。

这天,校方贴出强令学生复课的通知。袁痴看见,带着几个人,一下子就把通知撕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志远在不远处看见,气得脸色铁青:“袁痴,你也太放肆了,简直没有校规国法了。”

袁痴冷冷一笑,目光直视他:“什么校规国法,早叫你糟蹋够了!”

同学们也纷纷叫喊:“还我每天两分钱!”“我们要求伙食自治!”

刘志远暗恨在心,他下令给袁痴等人留校察看处分,还电告省教育司:“此次风潮,袁痴、唐朝英等学生行动越轨,推其原因,实由英文教员张秋人酿成,张本社会党之过激派,袁痴等醉其学说,遂由此事发生。”(张秋人是当时三师中共党支部的负责人)省教育司很快下文,强行公布开除袁痴等53名学生,勒令张秋人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局的高压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更猛烈反抗。学生们再次赴长沙请愿,省学联也发动长沙学生实行总罢课,水口山上的工人也支持三师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省都育司被迫撤销开除学生的成命,不久又罢免了刘志远。

在这场斗争中,黄克诚开始时并不太关心,他认为“君子群而不党”,不应参加两派斗争,所以基本上采取了旁观的态度。但这次学生运动的胜利,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后来回忆道:

三师学潮是我碰触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斗争,它给我的教育很深,感触甚多。虽然当时我还不能理解这场斗争的意义,但那些为首的学生们不畏强暴,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使我由衷地钦佩。事后我曾问自己:是什么力量驱使袁痴他们那样忘我地进行斗争?为什么我就没有种力量?答案当然是后来才找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到,不光是我一个苦于无出路,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既然国家、民族,社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个人出路还从何谈起?这样,我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不再考虑个人的出路问题了,由过去为个人寻找出路变为立志要为国家,民族,社会寻找出路。

黄克诚开始从沉迷和苦闷中清醒过来。他开始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积极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如抵制日货运动,援助工人罢工运动,反基督教运动等。到1924年,他大量阅读了革命书籍和进步刊物。读了《向导》和《新青年》他了解国民常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慢慢地,他认识到: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中国才会有出路,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而要革命,就须有革命党。他开始渴望加入国民党。这样,1924年冬,他在衡阳加入了国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一定的政治目标,黄克诚情绪大振,非常热衷于政治活动。从1924年下半年起,他在校内成立了一个讲演会;还联合三师的永兴籍的学生,组织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宗旨是联络互助,读书讨论,共同学习新思潮。互助社成员每人出一些钱,在外地买了许多进步书籍。黄克诚最爱读的书是《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使他的思想悄悄地发生变化,他逐渐对于又克思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黄克诚广泛收罗这一类图书。他读《新青年》丛书中的《阶级斗争》,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还读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方面的书籍。在此过程中,他认识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只有仿效苏联,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对于共产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四处打听共产党组织的情况。黄克诚找到他的好朋友黄庭芳,动员他找共产党的关系,找到后再一起提出入党申请。他对黄庭芳说:“衡阳的各个革命组织当中,肯定有共产党和青年团,你与他们经常来往,只要细心去找,一定能够找到。”

黄庭芳点头答应而去。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告诉黄克诚,说他已经找到了共产党,他把他们俩的情况向党组织作了介绍,并代黄克诚提出了入党申请。黄克诚一听,又惊又喜,久久握住好友的手,半天不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10月,黄克诚接到通知,让他跟黄庭芳到约定的时间,地点,中共衡阳区委负素人要找他们谈话。这天,他们俩兴冲冲地到了指定地点,与党的负责人见了面。那位负责人对他们说:“党组织已接到你们两人的入党申请,经过考察,已正式批准接受你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克诚万分激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几十年后,当他回首依稀岁月,仍是忍不住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了党的组织,兴奋的心情使我好象换了一个人。此时,我精神上有了真正的寄托,思想上更加充实,胸怀豁然开朗,参加群众运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我再不是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而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为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去斗争,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从此,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再也没有消极过,实现共产主义,成了我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此志不移。

一旦找到了人生的目标,黄克诚就进入了生命的成熟期。现在,他只需要鼓足气力,向既定目标奔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