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开学这段时间以来,儿少心理门诊量有所上升,住院量上升明显,病房几乎都满了,主要原因是部分孩子不能适应在校生活。”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程芳主任医师表示,除了大家熟知的学习压力外,很大比例的患儿是因为神经发育多样性原因没法适应在校生活。孩子的这个问题,需要被家长、老师看到、接纳、包容并得到帮助和支持。

风扇太吵

5年级孩子拒绝进校

开学第一天上午,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小茹(化名)就让老师联系父母接自己回家。她表示:“我一分钟都不能在教室待下去了。”第二天,父母再送她去学校,她却牢牢拉着车门不肯下车。

接下来的每一天,父母软硬皆施,都不奏效,她就是不肯上学。问原因,小茹表示:“教室里实在太吵了。风扇一开,‘咯吱咯吱’响,我头都要炸裂了。”

对这个解释,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其他同学都不觉得风扇吵,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觉得吵呢?”为此,父母甚至特地到教室感受了下风扇的声音,觉得很正常,完全能接受。他们认为,小茹只是为偷懒不去上学找借口。

为上学这事,僵持了四五天,父母不得不带她来医院就诊。在诊室里,父母表示,其实从一年级开始,小茹每年夏天都会折腾一番,只不过今年迈不过去了。

经过病史询问、综合检查等,小茹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程芳介绍,部分阿斯伯格症的患者,感官过于敏感或迟钝。像小茹一样,对别人来说可以忽略的风扇噪音,对她来说,可能比电钻的声音还要强烈。

当天,程芳的门诊还来了此前被确诊阿斯伯格症的小伙朱同学,他博士在读。他表示:“有时候,身边聊家常、八卦的声音,都跟闷雷在我耳边碾过一样,让我很崩溃。”为此,他不得不长期戴降噪耳机来尽可能隔绝外界的声音。

朱同学说,幸运的是,他成长路上得到了家长、众多老师的理解、帮助。当他没法在学校上大课时,经常可以一个人一间教室自习。他说,如果被定性为“作”,别说读到博士,可能连完成初中学业都难。

开学以来每天接到老师投诉

孩子确诊多动症

“医生,我实在受不了,孩子就是不听,开学以来,我几乎每天被老师投诉。”刘女士带着刚读一年级的儿子小虎(化名)来到程芳的门诊。

刘女士翻开微信、钉钉,几乎满屏都是来自各科老师的投诉,这让她压力很大。

以举手这件事为例,老师再三强调,老师提问后要先举手,被点到了才能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天,一年级的孩子经常忘记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老师会耐心纠正。几天后,同学们都能按老师要求做到举手被点名后再回答,可小虎却频频在这件事上“翻车”,甚至还没说完问题,他就直接站起来回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天,尽管老师屡屡纠正,小虎也有心克制,但有时就像刹车失灵般,不能很好自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天门诊另一个二年级小周的困扰也和提问有关。升入二年级,他终于“记住”回答提问前要举手,但根本没思考好答案便举手,被点名后脑子空白。妈妈形容:“老师说,他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举手这件事上,不能集中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上。”小周的另一个问题是磨蹭,同样的任务,同学几分钟完成,他可能发呆中熬过一两小时。

小虎和小周都被认为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包括三个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情绪管理困难)。

对刚上二年级的笑笑(化名)来说,跳绳是她过不去的坎。同学们轻轻松松一分钟能跳100多下,笑笑一年多来几乎每天练习,一分钟却只能跳20下。这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尊重神经发育多样性

支持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程芳说,从临床上和生活中的情况来看,碰到孩子难以适应在校生活,家长和老师就容易归结为学习压力大或是认为孩子厌学。但不少孩子回避上学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神经发育迟缓带来的适应困难。比如,案例中的阿斯伯格征、多动症等都属于神经发育迟缓的范畴。

她表示,如果老师、家长不能尊重孩子的“神经发育多样性”,就没办法理解、接纳孩子,甚至会给孩子贴上“作”“懒”“不听话”等标签。

孩子看似不良或不恰当行为的背后可能是神经发育迟缓带来的,而并非“故意”,如不能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批评指责,甚至打骂,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自我怪罪,从而内化滋生负性不良情绪,人际关系困扰,网络成瘾等衍生问题,从而更难适应学校生活。

她建议,当孩子有这类“不一般、非故意”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理解尊重“神经发育多样性”,从而提供多样和针对性帮助。

程芳提醒,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避免不了批评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但切记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怎么修正,而作为父母要思索能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以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家长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斥责孩子笨、懒,定义孩子是个“学渣”,这都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