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近期发表题为《亚洲没有霸主》的文章,关于亚洲均势的辩论通常包括以下三种观点。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已成为该地区不可阻挡的主导力量;其他人则继续相信,美国仍占主导地位;还有一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美国盟友,则鼓吹一个多极的印太地区。今天的亚洲是少有的两极格局,由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亚洲不是欧洲式的大国联合,不是中东的混战,也不是冷战时期的集团对立。

据此前报道,今年6月,在远离乌克兰和加沙的地方,七国集团齐聚意大利,讨论一系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挑战;而在华盛顿认为对未来世纪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美国实力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在这里,美国展现的不再是自信的安全保障者、一个“相信我们,我们有办法”的超级大国形象。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全球防务会议上说:“过去,我们的专家会谈论亚太地区安全的轴辐模式。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美国并不像过去那样凌驾于全世界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美国一直想要扶持日本、印度挑战中国的地位,但很明显,这搞得一团糟,这两个国家根本就没有那个实力。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亚洲国家要么选择依附中国,要么选择依附美国。或者企图在中美之间两头要好处,比如新加坡。现在美国在亚洲的所谓盟友们都希望和美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军事联盟,但是美国却根本不想这么做,因为觉得这么做对美国将是一个严重的负担,如果和中国开火甚至有被拖进去的风险。但又因为美国的瞻前顾后,导致该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低。

针对美国在冷战思维下制定的对华技术封锁政策,澳大利亚学者科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称,除欧洲部分国家外,许多重要的东南亚经济体不太可能与美国的反华政策站在一边。他认为,美国应该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良好的长期关系,而现在正是中美开展对话的最佳时机。《东亚论坛》编辑杰克逊·斯金纳(Jackson Skinner)称,尽管中美关系存在紧张态势,但并不具备冷战的普遍特征,澳大利亚政策制定者在考虑中美关系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一术语,消除既有的历史偏见,并基于当今的地缘政治条件来制定政策。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任10年间,成员国国防开支大幅增加、俄乌冲突激化。与此同时,作为冷战产物,北约不断扩张并染指域外地区事务,甚至将触手伸到亚太。,在德国智库马歇尔基金会主办的活动上,即将卸任的斯托特滕贝格发表讲话,继续鼓吹成员国增加军费,积极备战,同时以安全为由炒作“中国威胁”。他宣称,“自由大于贸易”,北约“绝不能对中国犯跟俄罗斯同样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全球的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诸国多少有些对中国崛起有些忌惮,大家都知道,经济往来原本是促进和平与合作的桥梁,可如今这个桥上却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欧洲那边的监视眼睛,一直在观察着中国参与的各个领域。北约秘书长在此时表达要“摆脱对华依赖”的呼声,无疑是在为接下来的政策推进铺路,更是在给各国一个刻意强调的信息: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斯托尔滕贝格的演讲显然试图把自我评价和对北约的评价放在一起,但至少有几个问题他可能很难面对。首先,他担任秘书长这么久,在心生退意的情况下仍不得不留任,是否说明北约内部在协调团结上面临挑战?在俄乌冲突以及欧洲前景难测的安全形势下,北约作为以维护地区安全为目标的防御性军事集团,应承担怎样的责任?通过渲染所谓“中国挑战”重新定义跨大西洋地区的地理扩张,不断向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战略靠拢,这对北约、尤其是欧洲成员国来说是福是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看似决绝的态度,实则透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北约成员国既想维护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又害怕中国的影响力。而美国的强硬姿态,更多是在试图推动北约内部形成更统一的立场。然而现实却显露出他们的决心,或许只是表面上的强硬,因为多个北约成员国,仍在努力与中国保持沟通,试图在保持经济关系的同时,维持台海现状的稳定,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实力的忌惮与不愿直接对抗的微妙心态。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如何放手对抗?相当矛盾。

日前,在出席德国智库举行的一场交流活动时,斯托尔滕贝格宣称在10年前接手北约的时候,北约当时的状态是“四分五裂、过时、愚蠢”。但10年后的今天,北约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重要。他特意强调,欧洲国家应尽量减少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依赖,不要让俄罗斯能源断供的教训再次出现。作为美国控制北约的傀儡,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卸任之后的结局是什么,所不惜将“中欧关系”作为投名状送给美国,是他在给自己卸任之后的从政之路做铺垫,争取更多的保障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