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然:新疆味道
▲孜然羊肉串 图源:视觉中国
香料滋润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英]马斯格雷夫
《改变世界的植物》
没有一个新疆人的生活是可以和孜然毫无关系的。孜然渗入到新疆饮食的方方面面。烤肉自不必说,没有孜然就没有新疆烤羊肉。烤全羊、烤包子、薄皮包子、馕、原始抓饭、维吾尔药茶、不粘小料涮羊肉等,也普遍使用孜然。作为新移民的我,出于对新疆美食的热爱,也自然爱上了孜然的味道、孜然的异香。
孜然是当之无愧的新疆第一调料。所谓的新疆味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孜然味道。我想象一个人,在新疆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心灵以及气质就会散发出这种独特的味道。
烤全羊、烤包子、薄皮包子、馕
图源:视觉中国
此时是5月上旬,我站在托克逊县夏乡色日吉勒尕村的大片孜然地里。这片孜然有数百亩,是成片单播,但更多的孜然套播在棉花地和玉米地里。此时的孜然,一半在开花,一半已开始结果。细小的紫色花朵缀满枝头,随风摇曳,闪现在一望无际的绿色中。村民们在为孜然除草,近旁的麦子在静静抽穗。
孜然开花的特点是“无限花序”。也就是说,每一株孜然都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复伞形花序无限繁衍、开放。这几乎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孜然开花就像节日的焰火在夜空无限盛开。所不同的是,礼花过后是空洞的夜晚,孜然花开过则是芬芳的丰收的原野。
我蹲下身,仔细而入迷地观察一株正在开花的孜然。英国诗人丁尼生说,当你从头到根弄懂了一朵小花,你就懂得了上帝和人。面对一株孜然,我也想说同样的话。
▲新疆手抓饭 图源:视觉中国
托克逊:零海拔之下的孜然
三疆交汇在城外,打的每人要一块。
古丽妹妹不怕晒,气温四十说凉快。
夏天床铺院子摆,活人楞往沙里埋。
四季无雨不见白,村里老树一边歪。
自流井水不用采,路边小溪上坡来。
石刻水系山上呆,零点标志睡楼台。
蜂窝小屋戈壁盖,干鲜葡萄一块卖。
屋顶上面堆棉柴,高梁面馕如花开。
夏乡都种乡下菜,联栋大棚像大海。
这是一首名为《托克逊十八怪》的新民谣,它准确而生动地道出了托克逊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民谣中的夏乡位于县城东南,不仅是蔬菜基地,还是一个重要的孜然产区,全乡种植面积上万亩。
托克逊是我国唯一的零海拔城市。“黄海零海拔”就刻在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的第九个台阶上,为了区别于其他台阶,这个台阶特意用了鄯善红大理石。楼前则是新建的“零广场”。
从县城大十字往东南方向,我们已行走在黄海海平面之下了。我忽然想到:原来大名鼎鼎的托克逊孜然是生长在零海拔之下的!
从托克逊县的夏乡到吐鲁番市艾丁湖乡是新疆孜然的最大产区。这是一个巨大的地理斜坡,从零海拔到海拔-155米,孜然在海平面之下找到了适合它们生长的家园。
▲零海拔城-托克逊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知道,孜然是抗干旱、耐瘠薄的植物,但也需要一定的气候、土壤、光热等条件。新疆农科院曾在北疆的玛纳斯等县试种孜然,就未获成功。莫非孜然对海拔条件也有自己的要求?不过,并非海拔越低,孜然的品质就越好。吐鲁番人就承认,托克逊的孜然比他们产的更香,味道也更浓。
色日吉勒尕村,桑树掩映下的一个维吾尔族村庄。10年前,在村委会主任吾甫尔·托乎提的带领下,村里开始种植孜然,现有栽种面积4000多亩。全村510户人家,有420多户种孜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孜然村”。他们的孜然,大多套种在棉花地和玉米地里,可使土地的效益成倍增加,因此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很高。
“色日吉勒尕的水好,土壤好,孜然就长得好。”吾甫尔·托乎提说,“去年每公斤孜然卖到了20块到25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今年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桑葚成熟时,孜然也开花了。紫红色的钟状小花,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如同原野上铺上了美丽的花毯,煞是好看。孜然总是一边开花,一边结果,黄褐色的双垂果,如同挂在枝头小小的珠玑。
▲托克逊农民在孜然地里除草
摄影:沈苇
孜然的生育期不到90天,一般3月下旬播种,6月中下旬成熟。当全田85%成熟时,就可收获了。此时,植株由绿变黄,田野上飘着孜然的奇香。农民们将成熟的孜然连根拔起,在麦场上阴干、打碾、扬尘、收储。这时候,色日吉勒尕完全变成了一个香喷喷的村庄。村道上、树荫下、打场上、房舍里,到处弥漫孜然的香味。农民的手上、衣服上也粘了浓浓的香气,几天也洗不去。甚至牲口圈里都是孜然香——农民将孜然杆放在里面,可防蚊虫叮咬牛羊。
孜然的亩产量一般是几十公斤,而色日吉勒尕村去年平均达到了100公斤左右。吾甫尔·托乎提说,今年孜然长得好,亩产量不会少于120公斤。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说:“是风少。”
风少或风小,这在托克逊是个奇迹。在新疆,谁都知道托克逊是著名的风区。历史上,这个县曾有一年刮108天大风的记录。每年3月到5月,大风刮倒大树、房屋乃至汽车、火车的事情,常见诸新疆的媒体报道。在托克逊县城和乡下,我看到的树木和庄稼基本上都歪向东南方向,这是常年西北风的劲吹造成的。
▲新疆哈密市沁城乡城东村的农民在收割孜然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风小,是老天爷对托克逊孜然的眷顾和保佑;风大了,长在地里的财富就会被吹跑。
由于孜然种植,色日吉勒尕村还出现了十多位孜然经纪人。他们将农民手中的孜然收集起来,卖给内地来的客户;这些客户又将这些孜然贩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如此说来,一个偏远的维吾尔村庄的孜然已经走出了国门。
孜然飘香的街区
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喀什老城、和田大巴扎等一些孜然飘香的街区,孜然为我们打开认识一座城市的门。借助孜然的香味和感官的陶醉似乎就能一下子抓住城市的灵魂。因此,我称这些地方为“孜然街区”。它们常常是城市最古老的部分,是热闹的商业饮食区,同时也是最具魅力、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不少旅行者是通过气味来发现并喜欢上乌鲁木齐的。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烤羊肉串、各色馕饼、热腾腾抓饭的香味,尤其是孜然这种首席香料的气味。它先是抓住你的嗅觉,继而征服你的胃口。就像普鲁斯特笔下的小玛德莱娜蛋糕,多年之后当你在别的地方闻到类似的气味时,会情不自禁回想起在新疆旅行时度过的难忘时光。
▲撒上孜然的果木炭烤虹鳟鱼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乌鲁木齐最著名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二道桥是中亚美食博览中心,是一席流动的色彩、音响、气味的盛宴。当然,我更喜欢那个“沿街为市”的老二道桥,街上人头攒动,烤肉炉烟雾缭绕,建筑(尤其是几座木结构的清真寺)有时光的沧桑感,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在人间”的感觉。改造后的二道桥,尽管洋气了,现代化了,却多了些刻意的香艳的色彩,少了些原初的朴素和世俗化的亲切。假如有一天,烤肉炉和馕坑纷纷向室内转移,古老的街区将变得面目全非,留下的只有叹息了。
在二道桥,孜然独特的芳香来自烤肉炉、馕坑,来自快餐店、宴会厅,来自调料铺、药材店……孜然无处不在,它的芳香四处弥漫,激发了维吾尔饮食的特点:质朴、浓郁、热烈。这种特点与新疆大地呈现的气质和风格是一致的。
一只二道桥的烤肉炉就是一只世俗的肉感的烟雾袅袅的“焚香炉”。“一串肉在火上尖叫/就是一只羔羊在火上尖叫,是一百只羔羊在火上尖叫/——多少羔羊已葬身人的口腹之坟!”(《混血的城》)
▲维吾尔族传统烤鱼技艺
图源:视觉中国
维吾尔人称烤肉为“喀瓦普”,是对烤羊肉串、烤全羊、馕坑烤肉的统称。当然还应该包括南疆更为原始的烤肉:立体烤肉(架子烤肉)和火埋羊肚子烤肉。在新疆城市街头,烤肉是最为普及的风味快餐。一只烤肉炉,一点细盐、孜然、辣椒面,就能烤出美味可口的羊肉。值得一提的是,南疆和田等地的一些烤肉师傅从来不用辣椒面,只用孜然和盐。因为在他们看来,辣椒面既改变了烤肉的风味,又掩盖了羊肉的不新鲜。为了烤肉的纯粹,他们只信任孜然和盐。
滋滋冒油的肉串,孜然的香味,还有烤肉师傅的吆喝声,成为一幕幕生动的街景。三五朋友,围着一只烤肉炉,喝着当地产的啤酒,海阔天空地聊着,不亦乐乎?不亦快哉?
我不知道孜然这种波斯香料是什么时候传入的,但回顾人类的历史,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异域香料的需求和热爱由来已久。马可·波罗在描述13世纪的杭州时说,这座城市一天就运来了5吨波斯胡椒。他还说,在中国南方,有钱人可以享用好几种香料腌制而成的肉,下层民众的盘子里却只能嗅到大蒜味。
▲烤羊肉是离不开孜然的
摄影:沈苇
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香料都经历了一个从神坛走向世俗的过程。古时候人们常常在祭祀用的酒和肉中加入香料作为调味品,目的是为了防止祭品腐坏,增加祭品对于神的吸引力。后来,香料渐渐世俗化了,走下了神坛,搬上了贵族的餐桌,甚至还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
我不知道孜然是否也经历了从神坛到世俗的演变。但细究孜然的风格特点,它的身世与沉香、没药显然是不一样的。它绝对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品种,它的芳香浓郁而热烈,紧贴着大地——天生就属于民间,属于大众,属于世俗生活的光阴和食谱。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17年第4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