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文 降息、降准,随着中国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市场信心持续提振。
降息前一天的9月26日,A股三大指数大幅飙升,沪指上涨3.61%收复3000点。此外,9月25日,上海决定面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四个领域发放服务消费券。9月24日,央行宣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这将直接降低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改善居民现金流约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近期政府在货币、金融、消费、产业等领域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既有提振内需、促进创新和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全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中等收入群体处境、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涵义。
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是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股市上涨使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增长,消费能力提升,投资机会增加。通常认为拥有自己的房产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标志,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放宽购房限制等措施,可以降低中产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其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中等收入家庭在日常消费中对价格更为敏感,发放消费券等政策可以直接提升其购买力,促进消费升级。
这一切都是已有趋势的延续。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建设中等收入社会。按照官方统计标准,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指年收入为10万—50万元的三口之家,目前中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0%。未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般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纺锤形社会”,以及该群体进一步扩大后形成的“橄榄形社会”,能带来更高的社会稳定性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近年来,中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等措施,探索新经济模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的高薪职位。同时,政府完善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推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大大减轻了中等收入家庭的负担,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然,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制度根基仍然是市场经济,主要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创新和资源的有效分配促进经济增长,这样才能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价格信号、激励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企业才会为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断创新,才会创造更多的高薪、高附加值岗位,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科技等领域。中等收入群体也才能通过资本市场、房地产、金融产品等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实现财富积累,为整个社会带来正向效应。
同时,“纺锤形社会”并不意味着存在一个固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等收入社会建设与增强社会流动性相辅相成。通常而言,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和投资能力相对较强,由此创造的经济机会,能促使低收入群体通过教育、职业发展、创业等途径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作为对这一进程的辅助,政府需要继续通过各种政策支持低收入农村人口脱贫,并通过户籍改革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其他农村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中等收入社会建设进程不进则退,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投资和技术的交流能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机会,但全球市场波动、外包、工作外流也可能带来收入不均、就业不稳定等挑战,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根本的应对途径依然是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全体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民众看到的不只是短期的利好,更是长期的安宁稳定。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刘波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