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河间府城西门外,唐河之上有四座桥,名为瀛西第一、二、三、四桥,其中第三桥为知名的饯行送别之地,河间诗经村乡君子馆村人白惺涵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在为好友戈英(字仲育)送行时曾作诗《瀛西三桥送戈仲育监察》:

澄清御史驾高轩,醉拥骊驹进一言,

通国争传桓氏马,吾乡夙重柳公门。

均徭已释苍生累,谒选方知天子尊,

畿辅年来民最苦,此行封事可详论。

清代乾隆年间,河间府任丘县人边连宝送好友戈涛到伊阳(今河南汝阳县)任职,二人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同列“瀛州七子”。几杯酒后,边连宝赋诗一首,为朋友送行: “手把君家酒,客醉步庭隅;论心聊永夕,拈笔屡含情;云敛嵩高静,风间伊浪清;诗情应未灭,一路听莺声。 ”诗里提到的浪花,就是古唐河里的一湾清水吧!

下图,曾与古唐河一同奔流的今河间城东古洋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经过河间府城,八次依唐代诗人沈佺期的《登瀛州南楼寄远》原韵作诗,其中除提到瀛州南楼古迹外,三次提到古唐河上的瀛西桥,除了本文开头的第四首外,还有第二首提到的“不见百步台,仍经几曲桥”,还第五首提到“缅彼盛唐代,度此第三桥”,看来,当时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多次经过府城西门外古唐河上的“瀛西第三桥”入城,并曾给直隶省、河间府的众多官员训话。

下图,乾隆皇帝乘船南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遥想当年,波光粼粼的古唐河边,瀛西第三桥畔,当乾隆皇帝的南巡队伍远远走来时,直隶总督、河间知府等一众官员早已在桥边等候迎接圣驾多时了。

下图,原存于河间城南太平庄行宫的乾隆御碑,今存非遗传习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间府城西门外,自北魏自清代乾隆年间,一直是古唐河流行之地,甚至形成兴盛一时的水运码头——“洪港”,还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瀛西”。直到后来漳水改道,古老的唐河河道这才逐渐废弃。河道平了,绕城的二十里河堤没有了,那四座经历无数送行场景的“瀛西”众桥,也只存在于才子们的动人诗篇里。

至今,只剩下几个与古唐河有关的村名——大、小渔庄、堤口,而如今的“果子洼村”,村名中能有“洼”字,极有可能与当年距古唐河不远,因地势低洼多水而得名。“瀛西桥”早已不见踪影,但当年的古唐河堤往西不远处,就是如今车流不息的“瀛西路”,直让人叹息古老的河间府城,唐河岸边,草木深处,已是沧海变桑田。

如今,在河间城西沿长卿街东侧一带,也有一条以“唐”为名的小河,称为“小唐河”。沿河从南至北,对河岸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正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下图,今河间城西小唐河带状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此“小唐河”非彼“古唐河”,河流长度宽度也相去甚远,但两河位置略有接近,名字传承也颇具古韵。当人们行走岸边时,还会想到四百年前的二十里长堤、长途奔流的古唐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