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路精神,感恩母校培育

弘扬两路精神,感恩母校培育

陈洪胜

陈洪胜

1998年9月,通过部队选拔和集中考试,我有幸进入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筑9804班就读。从西藏高原到古城西安,从普通战士成为高校学子,时空跨越,身份转变,我的命运轨迹发生了重要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部队是个大熔炉,那么西安公路交大是个大家庭。当时在继续教育学院,有早于我们入学一两年的武警交通部队战友学长,也有来到学校刚刚认识不久的学院领导老师。外表端庄慈祥的李香菊书记,对武警班的同学一直有点“偏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欣赏与包容。主要是我们武警班整体团队的才华能力和责任担当,在学校很多集体活动中,我们这些“橄榄绿”学子听指挥、顾大局、守纪律,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也用实际行动为学院增光添彩。她很欣慰,也很骄傲。班主任崔合月老师秀美温柔,比我们根本大不了几岁。每次在班上交代事宜、进行思想教育时,有些调皮的学员故意开玩笑,时常引起哄然大笑。崔老师也不生气,跟着一起笑,满脸通红。

如果说人生就那么关键几步,那么当年进入西安公路交大读书,对于我这个“农村兵”来说,的确是要永远感恩的关键一步。在校期间,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拓展了写作的空间。利用加入校报记者团的契机,结识了张宪老师、霍忠义老师和众多报友。学习之余,大家共同采访、办报,用笔墨和才情耕耘在“一亩三分地”上,凝结出朴实的情谊。此外,我还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西安“四城会”报道等重要活动,开拓了新闻视野,丰富了文学创作,正是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的双重加持,让我毕业后回到西藏部队后,踌躇满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有不舍,终有归途。从母校学成归队,部队将我安排在了政治部门。我所在的武警交通二支队机关在拉萨,主阵地就在西藏,主要担负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中尼公路施工生产、抢险救灾。下基层部队采访和检查期间,我特别喜欢和官兵们聊天,了解他们在高原上的故事。尤其是遇到母校武警班师兄弟,或者同校大学生干部,话题就更多了,神采更加飞扬。97级校友刘爱民从川藏线来,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回到了川藏线,像一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一样,与茫茫天路融为一体。好几次,我在川藏线抢通现场见到他,重温母校的时光,感恩母校的栽培,是我们共同的情愫。特别是聊到牺牲在川藏线养护一线的学弟袁耀武,成了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在千里川藏线、青藏线上,还有很多校友,在藏时间或长或短,与我的距离或远或近,都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两路,都把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刻在了两路。从1994年至1999年,母校连续6年从部队定向招收战士学员,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型、复合型干部,为部队输送了新鲜血液,为完成“急难险重”建设任务提供了人才支撑。我们如同母校洒向祖国各地的一把把种子,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祖国交通大动脉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一项项工程建设中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原路迢迢,母校情悠悠。服役20年,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藏,无数次往返于两路公路之间,两路升级改造以及应急救援,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2009年,部队奉命承建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墨脱是当时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打通通往“高原孤岛”的生命之路成为部队的硬骨头任务。在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日子里,参建官兵爬冰卧雪、艰苦奋斗,攻克大断层、强涌水等世界性难题,受到了上级集体表彰记功。同班同学闫成虎是建设大军中一员,他主要负责施工物资运送补给,翻雪山,斗塌方,战雪崩成为常态,多次穿越雪山垭口等生死线。我10余次来到墨脱公路施工一线,用心用情采写,撰写出多篇新闻故事和文学作品,其中也有反映闫成虎的故事。作为众多校友的代表。这份经历独一份,他无比自豪。

与两路果真有缘。早在2004年,我还被西藏交通厅抽调,全程参与两路通车50周年大庆活动,近距离、深层次了解两路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2014年8月,我随部队在川藏线开展“天路兵歌”主题宣传活动时,途中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沿线官兵一起受到巨大鼓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成为中共国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民族筑路精神的全面生动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后来转业回内地,我也从来没有减退对两路的关注之情,一了解到路上的重点改造工程、关键治理项目进展,思绪就飘向了遥远的高原,那里雪山皑皑,江河奔流,有我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有我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令我感佩的是,有些部队校友即便从西藏转业后,依然选择重返高原创业、生活,继续奔走在两路之间,如同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样子,真不知道对雪域高原有多依恋,爱得多深沉。

两路精神,代代传承,熠熠生辉。离校多年,往事历历在目,依然感慨不已,百感交集。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有那么多和善真诚的老师提携过我们,陪伴过我们。当年欢迎我们从部队来,学成后又微笑着送我们回部队。岁月短暂而美好,如今回忆起来觉得格外温暖。我们这些原本来自祖国各地的武警交通部队战士,因为部队与学校的双向成全,为我们打通了成长成才的通道,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际遇啊。厚植于内心的感恩之情,今生难忘。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路,那么,因为有“两路”精神的引领,有母校光环的照耀,我们原本平凡的生命之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洪胜:曾用名,陈鸿圣,江苏盐城人。曾在西藏高原武警交通部队服役20年,专职军事新闻宣传、纪实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央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700余篇、两百万余字,《背炸药的兵》《东方哈达》《把公路修到墨脱去》等文章荣获全国全军新闻、文学奖项。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十一次,荣膺武警部队十佳新闻工作者。

作者:陈洪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陈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