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透着习习凉意,吹散了整个炎夏积攒的躁郁。在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村民耿付达最近在离家不远的大棚地里忙得热火朝天,眼下正是秋冬蔬菜移栽的关键时节,耿付达和父亲抢抓农时,翻土犁地,正开启着新一轮的棚内蔬菜栽植。

从大棚地头出发,骑电车五六分钟,就来到了贾寨镇综合文化站,台上,正排练着村里自编自导自演的小短剧《退彩礼》,台上演员演得入戏,台下观众看得入迷,在这其中,一个扎着马尾辫的青年女子脚步不停,一会儿在后台调试直播设备,一会儿去幕后准备表演道具,忙得不亦乐乎。

她叫耿红妍,和耿付达是“两口子”,文化站里编演的短剧《退彩礼》,讲的正是他们这家人的故事。

移风易俗小剧《退彩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移风易俗小剧《退彩礼》

新婚夫妇要建大棚

妻子主动拿出彩礼钱

2020年,耿店村的耿付达和临近村的耿红妍订了亲,按照当地的风俗,给了10万元的彩礼钱。成了家的耿付达琢磨着要立业,新婚的他不想离家远行去打工,耿红妍也是同样的想法,再加上之前父亲在家就一直在种大棚,耿付达便也想着建大棚过活,当个“棚二代”。

想法有了,但建棚的钱不是个小数目,让耿付达有些发愁。丈夫的焦头烂额耿红妍看在眼里,在和家里人商量过后,主动拿出了彩礼钱,用来建大棚。“两个人的感情没必要建立在太高的彩礼钱上,我不能家里有钱放着不用,让他出去贷款,那样负担也不小。”提起当年的决定,耿红妍坦白了自己内心朴实的想法。

妻子的做法让耿付达既感动又高兴,解决了资金这一大难题,他就毫不犹豫地干了起来,一口气建了四个大棚。人勤地不懒,很快,付出得到了回报,家里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俺赶上了一个好价格,也赶上了一个好政策,第一年本就返回来了,头几年的时候,辣椒七块钱一斤。”如今,住在宽敞的楼房里,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平时的生活充满乐趣,家里的大棚正筹划着要扩建,耿红妍笑称:“这一步走对了!”

耿红妍(左一)在文化站帮忙制作演出道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红妍(左一)在文化站帮忙制作演出道具

民间小戏演绎真实生活

百余场演出获了不少赞

去年,茌平作家郑天华编写了移风易俗的小剧《退彩礼》,以耿店村年轻人返乡种大棚为背景,讲述了岳母主动退彩礼,帮女婿创业的故事,意在宣传农村新婚恋观,推行移风易俗。贾寨镇文化站的站长赵玉国看了剧本后,觉得十分好,当即决定要排演出来。在文化站帮忙的耿红妍看了排演后,随口说了一句:“俺当时就把彩礼拿出来了。”就这样,耿红妍成了《退彩礼》戏中并未上台的“主人公”,她的生活细节,也被融入到了这个小剧中。

文化站在排练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站在排练节目

锣鼓齐鸣,台上的彩礼在一个小乌龙中退还了,“婆家”和“娘家”手挽着手,开始热热闹闹地聊“唱”起了家常。

婆家:“您把闺女拉扯大,功高该戴光荣花。彩礼不多心意重,不是西瓜是芝麻。”

亲家:“自从彩礼送到家,我心里时刻放不下。扩建新棚花销大,咋能再把墙角挖?”

婆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保证不会亏待她。吃喝穿用我全管,俺不当婆婆当亲妈。”

亲家:“女婿愿做棚二代,誓在农村把根扎。咱当妈的做后盾,有点儿困难也不怕。”

剧中扮演“婆婆”的苗红艳是贾寨镇双河文化演艺队的队长,前几年从老队长邢本金手中接过接力棒,苗红艳一直对演艺队的工作兢兢业业,投入了饱满的热情。接到《退彩礼》的剧本时,她觉得“不孬”,配合演艺队,当即风风火火开展了排练。如今,双河演艺队在整个茌平区闯出了名堂,经常到周边的村镇开展巡演,这两年,光是移风易俗的节目,就出演了上百场,《退彩礼》因为道具简单,方便出演,更是成为了节目单上的“常客”。

耿红妍和苗红艳在演出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红妍和苗红艳在演出现场

乡村吹来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展开新篇章

在生活中,苗红艳和耿红妍是好朋友,也与其母亲相识,苗红艳称赞其十分明事理,“和戏里演的一样”。看到耿红妍现在过得越来越好,心里也是替他高兴。“地里的事儿她不用管,都是她对象操心,他也能干。”苗红艳说。

苗红艳称,“退彩礼”只是演艺队移风易俗节目的一个重要代表,近年来还创作了抵制恶俗婚闹的《迎亲变奏曲》,考虑到镇上有丰富的演艺队可以伴随演出,去年贾寨镇移风易俗志愿者与村红白理事会自愿组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迎亲队,号召和引导更多的新人婚事简办、喜事新办,婚嫁新风尚正逐步形成。

陋习吹散,新风拂面,移风易俗正当时!如今,贾寨镇文化站在给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家的思想观念。苗红艳说,演出了这么多场,老百姓们有看热闹的,有看“门道”的,各种各样的反响都有,愿意接受新思想、明事理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这个不可能说是一蹴而就,得需要一个过程。”苗红艳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陶春燕 崔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