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解放路|兰州:一碗牛肉面的变革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家住解放路|兰州:一碗牛肉面的变革之路

02:06

历经一番鏖战,1949年8月26日中午,红旗插上兰州解放门城头。兰州战役结束,兰州解放,历史书写了新篇章。

如今的解放门,早已成为兰州通向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往事一幕幕,既是兰州75年发展的缩影,也是如今踏上新征程的动力源泉之一。

兰州的历史地理坐标

解放门对于袁志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这里,他有了第一套房子;在这里,他迎来了儿子降生;在这里,他集资料、访前辈、寻旧照……开启了他长达几十年的党史研究序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解放门。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对于解放门的过往,袁志学如数家珍。他说,单从党史研究而言,解放门是胜利之门,是研究百年兰州历史的重要地理坐标。

由袁志学担任主编、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著的《兰州百年图志》,清晰地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彻底解放陕、甘、宁、青、新五省份。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挥师西进,先后解放西安、战扶眉、向陇东追击,以摧枯拉朽之势,剑指西北重镇兰州。

1949年8月4日,根据中央军委向全国进军的战略部署,第一野战军决心以一部兵力牵制胡宗南、马鸿逵两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马步芳部主力于兰州地区。兰州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此时,国民党城防工事和兵力部署的重点在兰州南山地区,试图凭借天然屏障据守兰州。

早在一年前,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遵照上级指示,中共皋榆工委奉命前往兰州开展地下工作,为兰州解放搜集了大量军事情报,同时积极做好内应工作准备。

1949年8月21日,第一野战军向兰州发起试探性攻击。8月25日晨,解放军向兰州国民党守军发动总攻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鏖战至黄昏,先后占领窦家山、马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等战略高地。

25日午夜,马家军南山各个阵地开始接连失守。战斗至次日中午,解放军追击至城门前。时任国民党兰州自卫大队副大队长兼五中队队长汪治华率部阵前起义。

汪治华率队从黄河铁桥赶往西稍门(解放后改名解放门),打开了城门,迎接解放军进城,并与马家军展开激烈巷战。汪治华生于1907年,甘肃临夏人。在皋榆工委地下党的争取下,早在1948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军战士将红旗插上西稍门的照片,记录了这段历史。

几天后的8月30日,第一野战军司令部举行隆重的兰州解放入城式。工人、商人、学生、市民手持红绿小旗涌上街头,几十支秧歌队活跃在街头,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一条标语写道,“天摇了,地动了,兰州人民解放了!"

《兰州百年图志》载明,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此战打开了进军青海、宁夏、新疆的门户,加速了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此后,西稍门更名解放门,历史进入崭新篇章。

一碗牛肉面的变革之路

1949年以后,兰州成为国家重点开展工业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迅速崛起,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磨沿沟牛肉面。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今年63岁的马秀珍从小就住在解放门附近。至今她仍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包括她在内,家里四个孩子都吃不饱。虽然她的母亲在国营食堂上班。

“我妈妈在店里拉面,我在外面流口水。”马秀珍说,当时一碗牛肉面是奢侈品。当地人一直流行着一种吃法:买面一定要叮嘱厨师多加汤,吃完面,带走汤,回家泡些馒头,全家人都能跟着享福。

袁志学也记得,当时解放门附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极个别的几栋楼房也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屋楼层不高,冬天没暖气,夏天更没有降暑设备。

《兰州百年图志》记载,1978年以前,兰州市场上供应的粮、油、蛋等农副产品大部分是从外地调运的,家庭几乎没有商品性的农副产品。

如何尽快脱贫致富、解决吃饭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一场论战也由此开始。

1980年6月5日,甘肃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学兰养鸡对不对》的文章。彼时,西固区农民高学兰养鸡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能够推行,很多人在观望。

文章发表后不久,当年6月中旬,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亲自到高学兰等社员家调查了解养殖户情况,此事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兰州百年图志》记载,1980年7月5日,宋平根据自己调查和思考,撰写了《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探索——从高学兰养鸡谈起》一文。此后,甘肃日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回答了如何看待农村专业户这一新生事物。此后,甘肃的各类专业户被带动起来。

文章发表后不久,马秀珍的母亲海兰英得知国家允许个人承包经营小餐馆。于是,她凭着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牛肉面馆。

马秀珍说,说是牛肉面馆,最初不过是个棚子。此后几经周折,面馆搬到解放门附近一处叫磨沟沿的地方。由此,面馆得名磨沟沿牛肉面。

马秀珍说,因为受过穷,母亲一直叮嘱他们,做生意要讲良心,不能亏人。买肉、熬汤、做面一定要“量给足!”

每日凌晨3点出门,半夜推着手推车去拉货,和面令手指变形,闭店必须扫干净……往事一幕幕,成为了马秀珍的少年记忆。

面馆开张后不久,磨沟沿牛肉面吸引来不少食客,人来得越来越多,有的连座位都找不到。不少人也不嫌,端着碗,路边蹲着,也能享受一次酣畅淋漓。

1995年,海兰英将生意全部交给子女打理,但依旧不忘叮嘱:要看着师傅和面,肉要最好,做生意要讲良心。这一套也成了磨沟沿牛肉面的经营理念。

2007年,磨沟沿牛肉面注册商标“兰州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成立了兰州市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饮食服务公司。如今,磨沟沿牛肉面在兰州开了多家分店。即便每日来此顾客要排队,每日开门前的叮嘱,闭店时的卫生检查,依旧是磨沟沿牛肉面各家店的日常。

实施强省会行动的兰州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定,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其中,强省会就是要把发展壮大兰州市和兰州新区作为加快全省发展的战略抓手,不断增强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志学。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今年8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在全市领导干部强省会行动专题研讨班上,发出“兰州九问”,掀起干部大讨论。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兰州正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窗口、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位于兰州东西交通重要枢纽的解放门,将再次见证历史的到来。解放门早已不是往日模样,高楼、花园在此围绕,每日往来的车辆、游客、行人……让这里变得繁华。

如今,磨沟沿牛肉面的第三代已经加入到牛肉面馆运营中。新一代也将眼光看得更远,也看到了更多机会。今年,兰州市出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2024-2026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6年,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形成千亿大产业,持续擦亮城市金名片。

“因为一碗面,爱上一座城”的宣传语在各大媒体流传。马秀珍说,磨沟沿牛肉面的第三代经营者是她的侄子,他准备把磨沟沿牛肉面开到省外,甚至是国外。无论磨沟沿牛肉面开在哪儿,朴实做生意的经营理念不会丢。

如今,袁志学已经60岁。有人会好奇问他: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研究党史?

他说,回看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兰州百年图志》前言写道:从一百多年来,兰州留给人们的记忆中迸发出执着的思想与理念,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从历史和先辈的身影中,以智者的姿态用理性的头脑去思索、去感悟,在未来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更加胸有成竹,更加富有成效,这正是本书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原动力之所在。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