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欧盟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新的规则、调查和潜在关税政策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如今又将黑手伸向中国的制氢电解槽。

据彭博社、路透社27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五,对于本月即将启动的欧洲绿色氢能项目补贴,欧盟委员会宣布修改氢气补助拍卖规则,增加了限制在投标项目中使用中国制氢电解槽产品及零部件的一条所谓“弹性要求”(resilience requirements)。

欧委会发布的文件内容,在描述这条新规时称,“欧委会的分析表明,欧盟对中国电解槽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并面临着不可逆转的风险,可能对欧盟供应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投标者必须证明其申请项目中,在中国组装、生产或接受表面处理的电解槽产品采购不得超出整体的25%。”

文件还声称,考虑到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全球产量的50%,而且中国的氢气产量预计远远超过其国内2025年目标和可预见的全球需求,因此“有理由对这一新兴产业采取特别措施”。规则指出,项目实施期间如果发现投标者没有遵守指导方针,将会面临补贴减少或终止合同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日,2024上海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视觉中国

电解槽是利用电能将水分解并生成氢气的关键设备,在制氢系统总成本中的占比约为50%,直接决定了氢能生产的成本。

为向氢能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欧盟在去年3月推出欧洲氢能银行,以刺激和支持欧洲可持续氢能的生产和投资。该计划预计投资30亿欧元在欧盟建立“未来氢能市场”,目标是到2030年将绿氢年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并每年从域外国家进口1000万吨绿氢。在其拍卖机制下,企业绿氢生产的成本越低,溢价越少,也就越容易成为中标者,获得欧盟的资金补贴。

据路透社早前报道,今年4月,欧洲氢能银行在首轮拍卖后向7个氢能项目提供7.2亿欧元资金补贴。当时有业内消息人士表示,一些成功项目的竞价表明,它们将使用更便宜的中国设备。欧盟委员会并未透露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路透社援引的一份欧委会文件当时提到,约1/4申请资助的项目计划从欧盟以外采购电解槽,另有1/4的项目计划同时使用欧盟和非欧盟制造的设备。

报道称,对于9月欧盟将启动的新一轮高达12亿欧元的绿色氢能项目补贴,一些欧洲制氢电解槽制造商担忧无法与成本更低廉的中国企业竞争,希望欧盟在欧洲氢能银行资助计划中增加有利于本地企业的标准。

9月初,欧盟气候专员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对此回应称,欧委会正在制定更严格的规则,以确保欧盟对氢能项目的补贴有利于欧洲企业。

“我将确保下一次拍卖与以往不同。我们将制定明确的标准来建立欧洲电解槽供应链。”霍克斯特拉炒作中国所谓“产能过剩”的话术称,“虽然欧洲拥有良好的电解槽制造能力,但中国正以较低的价格向市场过量供应。”

当时他还为欧盟拟议补贴新规辩护称,欧盟不是要切断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在认为竞争不公平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27日,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观众观看用于碱性电解槽使用的高性能改性四氟垫片。视觉中国

全球降碳的大背景下,绿氢行业站上了新风口。受益于全球绿氢需求的爆发,作为水电解制氢领域的核心装备——电解槽,正在成为中国出口“第四样”的预备役产品。

近年来,中国电解槽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生产可以做到完全国产化。阳光氢能、派瑞氢能、天合元氢、隆基氢能、明阳氢能、国富氢能等多家电解槽领先企业正在积极开拓欧洲和中东海外市场。

据报道,一套电解槽设备的出口价格在1000万元至1500万元左右,欧洲的同类型产品售价多是它的1倍以上,更高的性价比成为中国电解槽走红海外的主要原因。

而中国电解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出货量与价格优势上,还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中国碱性电解槽的技术水平被认为领先于欧美,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全球各国陆续制定“双碳”目标后,2022年市场开始突变,制氢装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电解槽的出货量达到了800MW,同比增长128.6%,占全球出货量的78.4%。

综合中国能源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3年以来,近10家国内电解槽生产企业与多国厂家通过合作建设工厂、启动电解水制氢商业化合作、成立海外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加速制氢设备海外市场布局。多家企业均感受到电解槽出海的增长趋势。派瑞氢能已实现出口金额连续翻倍——2021年约7000万元,2022年约1.7亿元,2023年约3亿元。

于此之际,欧盟的保护主义大棒,照着正欲起飞的中国电解槽披头一棍。同一时间,欧盟还对中国电动汽车、风电设施频下黑手,严重影响中欧关系,也殃及欧洲绿色转型目标。

9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就相关问题回应指出,欧盟行为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和政治主导的行为,无视客观的事实,罔顾世贸的规则,违背历史的潮流,损害欧盟绿色转型的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如果欧委会一意孤行,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合法权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