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问了周总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这么长时间不回到家乡看看。

正如毛主席所说,周总理12岁离家,直到1976年过世都没有回家看望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长时间不回家,也难免让毛主席心中有疑问,但之后周总理的回答直接让人泪目。

周总理说了什么?他的心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苦衷呢?

思乡之情

周总理出生于1898年的江苏淮安,家境不错的他从小就在私塾学习,增长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总理也慢慢接触到了新文化思想,决心投身革命。

于是在1917年毕业之后,周总理就远赴日本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顺便增长自己的见识,以便回国之后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成归来之后,周总理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是领导了天津学生运动,而后又和其他革命人士组成了进步团体觉悟社,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周总理也没有一刻停歇,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都离不开周总理的贡献,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更是为国家政务鞠躬尽瘁。

如此繁忙的事务也让周总理无暇顾及回乡之事,从他12岁离家之后,已有数十年没有返回家中探望了,但这并不代表周总理是个忘恩负义之人,相反,他有着浓厚的思乡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在1965年看望支边青年的时候就说过:“凡是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热爱家乡的。”周总理的这句话,是给支边青年说的,也是给自己说的。

本就重情重义的周总理,离家这么多年,怎么会不想念呢?当年,周总理在广东处理完政务,乘坐专机返回北京,途中路过江苏淮安。

当时周总理缓缓起身,来到驾驶舱旁边询问驾驶员,能否让飞机的高度下降一点,他想要看看自己的故乡,驾驶员答应了周总理的要求,将飞机高度缓缓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周总理只是默默地凑在窗口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下方的淮安建筑,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对周总理来说,能够直接看到家乡就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当时的驾驶员看到这幅场景之后,还询问周总理要不要再环顾淮安城飞一圈,周总理摆摆手,拒绝了,他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情而妨碍了公务。

周总理不仅时刻想念着家乡,还对家乡的亲人甚是关切。

在1950年,周总理的婶婶来到北京探望,周总理听说后很是开心,迅速安排工作人员前去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的父母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是这位婶婶一直在关心惦记着周总理,她对于周总理来说是最亲近的亲人之一。

之后,忙完工作的周总理迅速前往接待处,见到了婶婶,见面之后两人紧紧握着对方的手,诉说着思念与关切。

婶婶见到周总理头发鬓白,面容憔悴,婶婶很是心疼,她知道这些年周总理肯定吃了不少苦,而周总理则表示这些年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说完之后,周总理还问起了婶婶的近况以及家中的情况,两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无话不谈,周总理的思乡之苦总算得到了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那个时候,周总理定期就会给家中的婶婶寄去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两人也经常会通过书信来往,可见周总理时常将家中的亲人挂在心头。

那么既然对自己的家乡如此重视,周总理为何会数十年不回家看一眼呢?

两袖清风

事实上,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婶婶,心中都抱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周总理为何不回乡探望,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曾经正面回答过。

周总理表示,在革命胜利之后,有很多自称周家亲戚的人来到北京探望周总理,前前后后超过一百人,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利用周总理亲戚的身份,徇私舞弊,给地方领导施压,继而从中获利,这是周总理万万不想看见的情况。

在周总理看来,如果他回到家中,不仅会给当地工作人员带来压力,还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当言论,中伤周家,传出周总理在搞裙带关系的谣言。

所以为了顾全大局,周总理选择了不回家,即便是婶婶病重了之后,周总理也是忍痛写信委托家里人照顾,并寄去了医药费,可见周总理的格局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毛主席的提问,周总理也是说在看了毛主席的诗集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虽然不能回家,但是要继续努力改变家乡的现状。

周总理的觉悟催人泪下,他为新中国的建设真的牺牲了太多。

当时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和周总理一样,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投身革命战争当中,后因为身体原因,从岗位上退了下来。

退休之后的周恩寿想要回到家乡,但这个想法被周总理否决了,这让周恩寿感到很不理解,而无奈的周总理也没有多说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到后来,家里的老宅要被拆掉修缮,周恩寿以此为理由询问周总理可不可以回家,但同样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

在周总理看来,老家的房子又没有人住,修缮的意义不大,况且让弟弟回到老家之后,家乡人的那套封建主义,免不得会造成很多麻烦。

而知道周总理想法之后的周恩寿,也打消了回家的想法。

甚至在家中祖坟要迁移的时候,周总理也没有让弟弟回家,而是让家中的侄儿周尔萃去操办,这更体现了周总理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弟弟去世之后,周总理一直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弟媳王芳的生活,除了王芳,还有很多家里人都接受过周总理的资助。

尽管周总理的工资微薄,但他仍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家里的每一个人,虽然他也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帮家里取得一些好处,但他从来没这么做。

周总理宁愿自己每顿吃得差一点,也要让家里人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同时也不会去浪费国家资源。

不仅是家里人,周总理对故乡的思念还体现在家乡建设上,虽然不能回家,但他一直在为家乡建设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周恩来

建设家乡

江苏淮安一带,因为地势低洼,每到雨季的时候总会有洪涝的灾害,小时候在家的周总理,就亲眼见证了水患的威力,洪水甚至会涌上街头,让整座淮安城变成了水城。

那时候,很多村民为了躲避洪水,有的人爬上了城墙,有的则是爬上了屋顶或树上,不免也会出现摔落的情况,造成人员伤亡。

而周总理也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帮助家乡摆脱这种困境。

当时毛主席对于淮安一带的水灾颇为重视,多次下达指示,要修好淮河,并让周总理领导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0年,国家水利局正式对淮河修建一事召开会议,周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了苏北灌溉总渠道的方案,并表示要将水灾问题彻底根除。

但是在会议上也有些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实力有限,苏北灌溉渠道将会花费大量财力,这值得吗?

对于有些同志的疑问,周总理严肃地提到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苏北战区的革命战士们贡献巨大,那里的工农们也一直在支持抗日事业,如今苏北需要支援,政府也理应去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苏北灌溉渠道工程如期开展,耗时一年修建完成,全长168公里,直到现在都是当地灌溉、防洪的重要水利工程。

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淮安城的人民不再饱受水灾的侵扰,并都纷纷感谢周总理的付出。

除了帮助家乡修建水利工程,周总理还身先士卒,带领家乡人民“火葬尸体,平整坟地”,以此来扩大家乡的耕地面积。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火葬以及平整坟地的政策方针,立马引起了不少百姓的质疑,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无疑是对逝者的不敬,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家乡百姓们信服党的方针,周总理身先士卒,将自己逝去的父亲进行了火葬深埋,不仅如此,他还特意让自己的侄子将家中的祖坟进行了平坟处理。

而周总理的行为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在他们看来,虽然党中央下令要平坟还耕,但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不必如此苛求自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周总理就是要作出表率,以此来维护党的领导。也正因为此,百姓们纷纷追随周总理的脚步,进行平坟还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城郊村,将13口棺木下降到了一米以下,是当时首批响应国家号召,平坟还耕的村子,正因为此,周总理家乡的耕地产量也节节高升。

后来,淮安县城还收到了周总理的汇款单和信件,是周总理发给平坟队伍的工资,他在信中还提到,自家的祖坟可以随意耕种,不必询问他的意见。

虽然周总理数十年没有回到家乡,但如此重情重义和无私奉献的周总理,家乡的百姓们没有一个人会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周总理去世,从十二岁离家算起,他竟有六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但他对家乡的贡献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家乡人以及全国人民都无比爱戴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