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这类北方的山脉,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所谓兴安,来源于锡伯语,是“白色的山”,也就是极寒之地。
满语中,兴安岭的意思,同样是极寒的山岭。锡伯族原本和满族一样,都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清朝乾隆年间,在灭了准噶尔,收复新疆以后,为了加强新疆的边防工作,将战斗力强悍的锡伯族,抽调到了新疆安家落户。这就是新疆为什么会有大量锡伯族人的原因。
至于阿尔泰,则是我国蒙古族的语言,意思是金子。所以阿尔泰山,在蒙古语中就是金山的意思。
目前,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等北方山脉,都还在我国境内。但有一些北方的山脉名称,其实已经在被大家慢慢遗忘,若不时时勤拂拭,或许以后将再也无人提及。
兴安山
这是一个已经被绝大多数中国人遗忘了的地理名词,兴安山。很多人只知道兴安岭,却不知道兴安山,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兴安山位于贝加尔湖东侧,与外兴安岭相连,宽20到12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道1500米左右,总长1600多公里。原本兴安山是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天然屏障,不过如今这一山脉,却已经成为了俄国的内部山脉,全境都在俄国境内。
俄国人将其称之为雅布洛诺夫山脉,原本这里是我国契丹族、蒙古族的发源地之一。就算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怎么也轮不到一个欧洲国家插手此地。
不过17世纪中叶,沙俄一路向东挺进,他们到了东方以后,翻越了兴安山脉,趁着清军入关之际,大肆侵略黑龙江流域。
最终清朝和沙俄,在1689年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双方约定在东部的领土,以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界。因此兴安山东南部、额尔古纳河西北部,包括尼布楚在内的大片领土,就这么落入了沙俄之手。
到了1728年清朝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以后,正式将贝加尔湖、兴安山全境,全都划给了沙俄。俄国人基本没动兵,就轻而易举从清朝手里,得到了这大片山脉。现如今,世人只知贝加尔湖,却几乎再也没人去提兴安山了。
唐努山和萨彦岭
唐努乌梁海,至今依旧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这个地方的主权问题,至今都是含糊不清,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交代。
所谓唐努,指的是唐努山,乌梁海则是民族名。清朝的时候,西北地区有乌梁海三部,居住在唐努山以北、萨彦岭以南的,被称为唐努乌梁海。居住在阿尔泰山脉的,被称为阿尔泰乌梁海,居住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的,被称为阿尔泰诺尔乌梁海。
有关乌梁海的这个民族名的意思,主要有3种说明,一种是“林中百姓”,还有一种是“饲养驯鹿的人”,最惨当属第三种“无家可归的人”。
所以说,唐努乌梁海当地人,很不喜欢乌梁海这个称呼,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图瓦人。提到图瓦,或许很多人脑瓜子灵光一闪,俄国不是有个图瓦共和国吗?
没错,其实清朝的唐努乌梁海,如今已经成了俄国的图瓦共和国。至于演变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且争议性非常大。
总体来说如下,沙俄在1911年,怂恿外蒙和唐努乌梁海出来单干,尤其是针对唐努乌梁海,沙俄向这里移入了5千多俄族人,这些人在当地疯狂买地,成为了当地的权贵。
不过沙俄在1917年就崩了,所以这事儿没办法,北洋在1919年将唐努乌梁海连同外蒙一起给收复了。
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北洋陷入内战,正如唐朝安史之乱时,唐廷将安西都护府的大量兵力抽调回来平叛,从而丢了西域一样,北洋也将外蒙和唐努乌梁海的驻军给撤回来打仗了。
结果可想而知,先是俄国的白卫军趁机入侵,紧接着苏俄就在1921年灭了当地的白卫军,接管了外蒙和唐努乌梁海。地盘到了俄国人手里,这不直接废了嘛!
在苏俄、苏联的一系列运作之下,唐努乌梁海一步步转变成了俄国的图瓦共和国。唐努乌梁海这个中国名字,其实也在慢慢被人淡忘。
象征着这个民族的唐努山,自然更容易被遗忘。唐努山如今是俄国的内山,唐努山以北、东西萨彦岭以南的这部分第,就是中国过去的唐努乌梁海。如今唐努山不再有人提及,1728年后,《恰克图条约》中所规定的中俄边界萨彦岭,更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外兴安岭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咱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小学的课本里就能学到相关文章。但是对于外兴安岭,如今却很少有人提及了。
外兴安岭在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中,被中俄双方确立为边界,此后100多年时间里,这里一直相安无事,直到1858年,俄国人偷偷翻越外兴安岭,强势入侵外东北时,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严格来算,外兴安岭实际上非常漫长,向北一直延伸,沿着鄂霍次克海岸,可以直接抵达北冰洋。这也是为啥俄国人非要翻越外兴安岭,入侵外东北的原因。
鄂霍次克海岸,一路向北全都是绵延的山脉,这里即便是沿海地区,也只是鸡肋,压根就找不到合适的港口。再加上这里没有运河,以及天寒地冻,鄂霍次克海岸约等于没啥用。所以他们必须要向南寻找更加温暖舒适且可以利用起来的沿海地区。
1858年到1860年,沙俄趁着清朝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逼着清廷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割给了沙俄。
关键是,吉林漫长的海岸线,人家愣是一寸都没留给中国,全都给割走了。外兴安岭也就这么跟着俄国混了,现如今它的俄文名是“斯塔诺夫山脉”。
燕然山
燕然山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地名。有不少古代诗词,对燕然山都有相关记载。比如说李白曾写过“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王维写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写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描写燕然山的诗歌实在是太多了,燕然山在唐朝诗歌里的出现频率,几乎可以和楼兰不相上下,主要出现在边塞诗当中。
如今的燕然山,又名杭爱山,位于外蒙境内,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公元89年,东汉外戚大将军窦宪,曾在此地击败匈奴,战后他登上燕然山,刻石记载了这段功绩,史称勒石燕然。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中国出版的地图当中,将如今已属俄国的外东北的一系列地名,依旧标注着中文名。比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标注着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标注着海兰泡。包括涅尔琴斯克,都标注着尼布楚。
其实这么做是非常正确的,虽然目前这里归属俄国,但在中国历史上,这里一直都是中国的地名,不应该被遗忘。
因此,文中所提到的兴安山、唐努山、萨彦岭、外兴安岭、燕然山等等地名,也不应该就这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没事儿拿出来温习温习,说不定未来有重回华夏的一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