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8日电 题:塔里木河畔,他们并肩前行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顾煜、阮帅
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地区因水得名,意为“清澈的水”。近日,记者随“天山南北唱新歌”调研采访团,来到新疆南部这片热土,在一个个暖心故事中感受到各民族血脉相融、情感相亲、共同发展的动人篇章。
西部热土 新的故乡
金秋九月,“中国核桃之乡”温宿县,86.09万亩核桃再获丰收。果农赵武中和木合旦·吐尔迪并肩而站,满心欢喜。
“这些年,温宿核桃产业做大做强,今年我家收入估计能超过20万元。”赵武中说,如果没有木合旦大哥的无私支持,就没有他的今天。
20多年前,赵武中拖家带口,从四川来到新疆阿克苏,租下30亩地,选种、育苗、建园、定植……不久后,一场沙尘暴席卷而来,树苗东倒西歪,几乎活不成了。“天塌下来咯!”赵武中卷起铺盖,准备回老家。
放弃之际,木合旦带来1万元,重燃赵武中的希望。“核桃树3到10年才结果,前期投入大,农户走了一拨又一拨。”作为当地核桃种植大户,木合旦盼望着更多人一起努力,改善生态、共谋发展。
在木合旦多次鼓励、帮助下,赵武中2005年迎来果树第一次结果,赚到了1万元。随后几年,核桃产量不断增加,收入渐丰。房子有了、车子有了,他和木合旦一家,处成了亲戚,不分你我。
在温宿县,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浙江金华援建的一家核桃加工厂,30岁的阿尔祖古丽·吾舒尔已经走上管理岗位,月收入约6000元。“很开心能找到这份离家近、努力就能涨工资的好工作。”
这家企业负责人向广旭来自湖北恩施,2017年经由金华招商引资而来。“公司有少数民族员工53人,很多人进厂了就没离开,我们一起劳作,一起过节,亲如一家。”
如今,全县核桃企业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带动季节性务工3.5万余人次。
小核桃,大产业;绿了荒滩,富了农户。戈壁滩上、核桃树下,赵武中和向广旭,已将这片热土视为新的故乡。
心系家园 温暖反哺
王小平从小生活在刀郎人的村落,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他没饿过一天肚子。“村里家家都是亲戚,随便进一家,都给饭吃。”
如今,在刀郎人曾经驻留之地,王小平建立起刀郎部落4A级旅游景区,用丰厚的待遇、良好的前景、对刀郎文化的保护传承,反哺曾经养育他的乡亲。
2001年,阿瓦提县招商引资,想开发一个旅游景点。种棉大户王小平自告奋勇,于2004年拿出全部积蓄200多万元,经持续不断地投入,建起占地8300亩、位于绿洲中心的刀郎部落景区。“记忆中的淳朴、善良、美好的刀郎人文化,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留住。”
农田村舍成了景区一部分,原住民当上导游、演员、司机、厨师、个体户……真诚的笑脸,是他们对故土的热爱。21岁的实习导游热孜宛古丽,已拿到四五千元月工资,她决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里上班。“景区完整保留了刀郎人历史遗物、原始生活场景,让我时常想起小时候。”
景区开业后,熬到第八年才挣钱。管理也难,当地人从农牧民转变为旅游产业工人,并不容易,“一发工资第二天就消失,十天八天不见人,钱花完了才回来上班。”王小平无奈道。
他开始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加之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扶持,刀郎部落景区步入快速发展期,客流量最初一年3万人次,去年增至30万人次,年营业额达1300多万元。
在景区经营着店铺的阿吉热木,日营业额最高两三千元。“景区让我们免费使用店铺,赚多少都归自己,日子会越来越好。”
谈及未来,王小平说:“以文旅产业为载体,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带领各族群众不断进步。”
民族团结 共赴美好
49岁的麦合麦提·托乎提有一个汉族名字——王维汉。他的爷爷王三,出生时名为玉山,清末被天津商人王福财收养,改名王三,远赴天津学习中医。长大后,他回到阿克苏,为各族群众免费看病,并建立了一个巴扎(集市)。这里如今被称为王三街,是阿克苏市一处繁华的街道。
“我要像爷爷一样,做好民族团结的传承者,让更多人感受到血溶于水的亲情。”说到做到,王维汉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
2008年,他勇救落水者陈武,从此结交为挚友。2014年,陈武为公司资金链断裂发愁时,王维汉及时借给他3万元,公司得以继续运行。
“我们的帮助是相互的。”王维汉说,自己驻村工作期间,4岁孩子的幼儿园接送是陈武帮忙的;母亲因高血压病倒,陈武第一时间送医并支付费用。
团结的故事不是偶然发生。小区里的各族群众,都是王维汉的帮扶对象。为了方便老人第一时间找到他,王维汉把联系方式写在墙上。
他还和7个民族、44对结亲的88个股东一起,众筹创办了王三街“民族团结一家亲”餐厅,吸纳辖区待业青年、下岗困难家庭成员就业。“赚了钱,大家就拿去做公益,帮助更多人解决困难。”
而今,王三街上,不少店铺都以“一家亲”为名,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帮扶在一起、发展在一起,共赴未来。(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