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情路多坎坷,这与她们对感情的认知,以及内心感触能力的细腻有关。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往往却因为过于在意,最终导致人生悲剧。
杨必,杨绛先生的亲妹妹,和杨先生一样,有着对文学的天生理解能力。没办法,杨先生的父亲身为学者,想要不培养女儿们的文化鉴赏能力都不可能。
杨必是家中老小,比杨绛小了11岁,长大后于复旦大学外语系任职副教授,兼翻译。在那个时代,可以成为女翻译的人真的凤毛麟角。
根据资料显示,杨必在还没有入学的年纪,已经开始看《红楼梦》了,可见,文学修养与天生的文化素养是她身上显著的特征。
不过,杨必母亲在她小的时候便因病而亡,她一直是跟着姐姐、父亲一起生活的。杨绛先生在妹妹13岁的时候出国留学,多年后才回到上海,父亲却已经行将就木。
于是,父亲临亡托孤,将杨必交给了四女儿杨绛。
从此,杨必与姐姐和姐夫钱钟书生活在一起,自然又受到了更多的文化熏陶与影响。
个性强,文化修养高,那是杨必对外的形象,在新时代改革的时期,她的条件是非常吸引男性关注的。
所以杨必长大之后便开始面对一个又一个“媒婆”,想为其牵线的人很多。
可那些大学生、留学派,甚至是混血儿在杨必眼中都不过尔尔,因为她认为真正的青年才俊应该像自己的姐夫钱钟书一样,大学者,有大才华,方能与之共同生活。
虽然好朋友也在力劝杨必:像钱先生那样的学者只是少数,女大当嫁,自然是要嫁的,你挑来挑去就浪费了青春。
可对杨必来说,不称心宁肯不嫁,她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到翻译中去,除了在大学任教之外,便是不断翻译外国作品。
杨绛对于挑剔的妹妹并没有过多的看法,她始终记着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如果必儿不想嫁,可以不用勉强她。
这大概是为父者对自己女儿最大的了解吧?小女儿心气高,而且个性强,与其和她拧着干,不如顺着她,让她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杨绛总是很理解妹妹,对于她的个人情感没有过多参与。而对于看好杨必的男性来说,她成了大家眼中吃不到的“天鹅肉”。
就这样,杨必在大学得了一个“玉女教授”的称谓,四十几岁未嫁,却翻译出了名重一时的《名利场》。事业有成,人生无依,才女的人生就这样迎来了凋落。
1968年,向来身体并不怎么好的杨必劳累之余,躺在床上准备睡一觉。可谁也没有想到,没一句话交代,没一点预兆,她竟然一睡不醒。
46岁,杨必就这样匆匆忙忙结束了自己才华璀璨的一生,一生未嫁,她所追求的,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文化素养相契的男性而已。
可惜,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环境之下,自由恋爱的范围太小,而真正有才的男人也完全没办法供杨必挑选,她一生注定要以遗憾终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