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9月28日,“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漏》的故事以及此前的《蟠虺》,都源于著名作家刘醒龙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与青铜器的结缘的经历,从而触发了他无限的文学想象。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因为缺失一簋而成为考古界的热门课题。如何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显身手,试图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小说《听漏》中引入了一个特别的角色“听漏工”,他担负起了打捞历史和人间秘密的职责。正如刘醒龙所说,《听漏》“考的是古,答的是今”。

会议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

这是刘醒龙“青铜重器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从《蟠虺》到《听漏》,刘醒龙二十余年来一直在倾听和叩问来自武汉这座汉楚历史文化名城精神深处的青铜声响,并试图重塑武汉的文化风骨和历史风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致辞说,“文学鄂军”力作迭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先生是湖北文学中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长期以来,他以小说创作驰名,散文写作也为人称道,自1984年登上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佳作涌现。进入新世纪后他的长篇小说更是屡屡问世、饱受赞誉。2014年,刘醒龙以湖北楚地文化为底色,将文物考古的学术化融入小说的艺术创作当中,以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为叙事核心,创作出“青铜重器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蟠虺》。作品发表后,获得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阔别十年,“青铜重器三部曲”的第二部长篇力作《听漏》赓续《蟠虺》的创作理念,甫一面世,便引起文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本”。

会议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

《听漏》叩问文人灵魂,揭示世道人心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是与会专家着重关照的主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先生认为,《听漏》注重对人物形象刻画与人物内心的揭示,展现出天下文人灵魂,热情歌颂知识分子传统道义和风骨,揭示了世道人心。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赞赏刘醒龙很好地把文物与文学结合,透过《听漏》,读者可以于青铜重器中看到艺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统一。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刘艳教授认为,《听漏》把地域文化作为悬念,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特别提出了“文侠小说”这一新概念,与“武侠小说”相对,《听漏》围绕文人绝技以及宝典和咒语似的形式设计等营造出巨大的命运感,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原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教授认为,刘醒龙在《听漏》中表现出扎实的现实主义的写作功力。在当代社会人物关系变轻、变短的现状下,刘醒龙却在小说中不断追求“天长地久”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注意到,刘醒龙重视“过去”,反复强调时间,反抗空间对时间、现在对历史、身体对精神的消解,在《听漏》中重构了小说的力量和历史的深度。

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市文联、长江文艺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