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0个月,八路军为什么能从45000人发展到156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毛主席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1938年春,骄横的日军采取南北对进的方式夹击徐州,目的想要打通津浦铁路。为执行这一计划,华北日军被抽调南下,这使得河北、山东等平原地区日军兵力空虚,这就为已经在山区站稳了脚跟的八路军向华北敌后更开阔的地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李宗仁在徐州地区正面战场率军英勇抗击日军,对华北敌后战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迅速调整部署,决定从华北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当时,这一决策绝不是轻易能够做出来的。

因为当时党内许多人对于能不能在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还抱着严重的怀疑态度,徐向前后来回忆,大家脑子里都有问号,因为从红军时代起,我们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在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干部缺乏经验,信心不足。

而毛主席在1938年春对这个问题就有所考虑,他曾在洛川会议上提出实施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时,就说明这个方针包含着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并在发展山地游击战的同时,密切注意八路军在前线探索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实践经验。

毛主席在这个时候提出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包括平原地区在内的沦陷区迫切期待抗日军队到来,八路军向平原地区发展是早晚的事;二是平原地区有发展游击战争的优势,比如,地域广阔,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等等。

但毛主席深知,这种设想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1937年末1938年初在冀中、冀东、山东等地的游击战争实践,恰好为毛主席的这一设想提供了实践经验。1937年12月中旬,得知冀中平原日军兵力空虚,毛主席提出派支队前往平原地区进行试探性的游击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当时,吕正操已经在十月间派出一个团,经整训后,同冀中地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相结合,开辟了平原地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冀中根据地。并且站稳了脚跟,建立了区党委、军区和行政主任公署。冀中根据地的实践,为其他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紧接着,毛主席又部署了冀东和山东游击战争,这些地区初步尝试的成功经验,促使毛主席在1938年4月21日向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

八路军总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立即部署部队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展开,又命部队挺进冀东、热南、察东北创造抗日根据地。就这样,抗日游击战争在华北平原上逐步开展起来。毛主席考虑日军接下来会进一步夺取武汉,就同时对刚组建的新四军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毛主席在延安同项英和叶挺商讨了新四军组建工作后,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2月,毛主席致电项英、陈毅,指出新四军应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与此同时,毛主席把华北平原游击战争取得的成功经验,立刻推广到新四军中。

毛主席指示新四军的具体行动方向,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到年底,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新四军的威名就此远扬。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对战局下一步如何发展,党内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日军在打通津浦铁路后将把主力转向华北,肃清后方,游击战争将面对空前严重的困难,所以,不宜发展游击战争了。这就意味着,在这关键时候,对形势的预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刊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毛主席对形势洞若观火,他冷静地指出,日军主力稍后才会转向华北,目前日军进攻的目标是武汉、广州。所以,华北游击战争还是有广泛开展的有利时机。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后,毛主席指出,如果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中再次损失过大,将会引起投降派的疯狂活动。

日军骄横地向武汉大举进攻,后方空虚又疏于戒备。中共中央毛主席立即部署八路军各部主力向河北、山东的平原地区大规模进军。这是对正面战场的友军的最大配合和支援。到年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获得了迅猛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共计歼敌54000多人。

八路军发展到了156000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000多人,建立了一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徐州失守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平津沪宁等重要城市已经相继沦陷,关于抗战的前途,国内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是亡国论,一个是速胜论。

以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的汪精卫为代表,大喊“再战必亡”;而有一部分人则幻想依靠外援必可迅速取胜。甚至党内也有人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两百万正规军上面,想要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精神上的准备。

毛主席对全国抗战形势烂熟于胸,于是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作《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他指出,中日双方的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场持久战必将经过三个阶段:我之战略防御,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

毛主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决定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论持久战》不仅指导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也对国民党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论持久战》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它的问世,也标志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抗战必将迎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