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尾下目—蜜蜂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蜜蜂总科

蜜蜂总科(学名:Apoidea)是膜翅目、细腰亚目下的一个总科,与蚂蚁(蚁总科)互为姐妹群,其下分为狩蜂类(泥蜂型类)和花蜂类(蜜蜂型类)两大演化支。该总科包括7个科2万多个种,分布遍及全球,其中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

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物,并在为虫媒花授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口器是尖针状,以便吸取花蜜。有一对触角,其中雄性蜂的触角有13节,雌性有12节。有两对翅膀,后翅较小,腿部多毛可以搜集和承载花粉。腹部末端有一毒刺。全世界已经过观察研究有大约一万六千种蜂,也许全部有三万种。各种蜂的生活习性不同,有的是独居生活的,有的是有各种群居形式,发展最高形式是社会性分工聚居,例如蜜蜂和无刺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分类与进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前胸窄、前胸背板两侧与翅基片隔离较远。但因食性不同,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社会性生活方式的出现,“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对于研究本总科的进化情况都有重大意义。

2.形态特征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

前翅具2~3个亚缘室,口器嚼吸式,适应吸食花蜜。触角雌12节,雄13节。前胸不发达。腹部可见节雌6节,雄7节。雌性腹部末端具螯刺(少数无),雄性腹部末端的外生殖器构造因科而异,是比较重要的分类特征之一。除少数的种类体表光滑仅具少量绒毛和金属光泽外,大多数蜜蜂均被有各色羽毛或分枝状绒毛。雌性采粉器官发达:比较原始的分舌蜂科、地蜂科和隧蜂科,在后足基节、转节和腿节上有长毛;条蜂科的腿节和胫节毛刷发达;社会性的蜜蜂科后足胫节和基跗节扁平,其两侧缘由长毛组成花粉筐,用以携带花粉;切叶蜂科的毛刷位于腹部腹面。雄性无采粉器官。寄生性种类体毛简单,无采粉器官。一般体长2~30余毫米。卵小,长卵圆形,光滑,精孔周围有花纹,乳白色。幼虫体粗肥,C型,无足,无单眼,不活动,口器和触角均退化,体色淡。蛹为离蛹。

3.生活习性

蜜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花形、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生活方式

分为3种:社会性、独栖性和寄生性。

(1)社会性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社会性聚居的蜂生活在大型的蜂巢中,每个蜂巢有一个蜂后,其他的是众多的工蜂和少数雄蜂生活在一起。

蜜蜂科雄蜂在秋天时工蜂全部死亡,蜂后寻找树洞冬眠,春天蜂后开始从冬眠中苏醒,自己寻找合适的蜂巢,开始生育重新建造新的蜂群。

普通蜜蜂在冬天能全巢一起越冬,冬天蜂后就开始产卵,在每一个巢洞中产一个卵,待他孵化成幼虫后,由分工保育的工蜂喂食,

每一个卵在孵化后的头三天都由保育蜂喂养它们反哺的王浆,三天后则改为以稀释的花蜜和花粉喂食。但是新出生的蜂后,其巢洞高大,叫做王台,保育蜂会始终为其喂食王浆,使其发育的非常大,当新蜂后发育完全,就会飞出蜂巢和雄蜂交配,寻找新的家,一部分工蜂将会随之而去。一个蜂后的平均寿命大约为三年。

工蜂是性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它们负责所有蜂群的工作,包括采集花蜜花粉,分泌蜂蜡筑巢,喂养幼虫,保护蜂巢不受侵犯等。一般每个工蜂的寿命只有三个月,当工蜂用尾刺攻击敌人时,一旦刺中,尾刺会脱落,工蜂也随即死亡。

蜂群中还有部分雄蜂,雄蜂没有毒刺,不负责任何工作,不离开蜂巢,有的种类的雄蜂在天气炎热的时候扇翅帮助蜂巢通风散热。雄蜂主要为蜂后交配,交配过后即死去。

蜂之间用气味交流,有的种类的蜂有一种舞蹈语言,它们以飞行方式传达信息,如飞行时划“8”字,或转圈等表示不同的信息。

工蜂采集含有80%水分的花蜜,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大约经过30分钟的发酵,回到蜂巢中吐出,经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蜂蜜水分含量少,细菌和酵母菌都不能在蜂蜜中存活,但某些厌氧菌可以以非活性的孢子形态存在其中,但对人没有害处,因为胃酸很容易就杀灭这些孢子。但是没有断奶的婴儿,其胃中不是酸性状态,因此可能激活这些孢子,使婴儿中毒。所以没有断奶的婴儿不要食用没有经过消毒的蜂蜜。

基于防卫的考虑,蜂一般都会对入侵者攻击。黄蜂的刺可以再用,因此可针完再针。不过蜜蜂的刺却只可以用一次,蜇人或动物之后,刺会留在被蛰者皮肤上,并把蜜蜂的内脏带出,蜜蜂会很快死亡。不论是黄蜂或是蜜蜂的刺都有毒。

(2)独栖性

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雌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在社会性与独栖性之间存在一些复杂的过渡类型,隧蜂属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但是不同种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缘隧蜂为群居类型,个体间有社会分工,形态上(内部解剖)也略有区别,断带隧蜂是几个雌蜂同居一巢,但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上的差异;软隧蜂有社会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内,到6月中旬出现下一代较小的雌性个体(又称辅助蜂)时,它们与辅助蜂同筑新巢,贮备蜂粮。但辅助蜂不交配,只产发育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出现与雌蜂个体等大的雌雄后代,原来的雌蜂和辅助蜂相继死去。雄蜂交配后当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这类蜜蜂与典型社会性蜜蜂的不同处在于,雌蜂于产卵前已准备好蜂粮。

蜜蜂的一个蜂群达4万–8万只,蜂后必须由工蜂喂养;但雄蜂一个蜂群只有30–400只,蜂后在春季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一段时间;有的种类如壁蜂,像果园壁蜂(Osmia lignaria)、角壁蜂(Osmia cornifrons)等都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雌蜂都可以生育,没有所谓的工蜂存在,但是它们也不能生产蜂蜜和蜂蜡。

斑艳蜂的形状类似熊蜂,它们将卵产在熊蜂的巢内,让雄蜂哺育其成为成虫;某些切叶蜂将卵产在独立生活的尖腹蜂育卵巢内,发育成幼虫后,切叶蜂的幼虫会将尖腹蜂的幼虫和卵杀掉。

(3)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生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5.地理分布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河谷和山地。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6.经济意义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产量可增加几倍至20倍。据美国报道,蜜蜂为洋葱传粉增产效果甚为明显。

养蜂酿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饲养中蜂。世界上大约有蜜蜂5000多万群,年产蜂蜜60万吨左右。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蜜蜂种类

全变态。总科下分7科:地蜂科(Andrenidae)、蜜蜂科(Apidae)、分舌蜂科(Colletidae)、隧蜂科(Halict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准蜂科(Melittidae)和短舌蜂科(Stenotritidae)。

全世界已知超过2万种,中国已知约1200多种。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8.下属科

狩蜂类(Spheciformes)

长背泥蜂科〈蠊泥蜂科〉(Ampulicidae)

异色泥蜂科(Astatidae)

沙蜂科(Bembicidae)

方头泥蜂科(Crabronidae)

结柄泥蜂科(Mellinidae)

短柄泥蜂科(Pemphredonidae)

大头泥蜂科(Philanthidae)

三室泥蜂科(Psenidae)

泥蜂科(Sphecidae)

花蜂类(Anthophila)

地蜂科(Andrenidae)

蜜蜂科(Apidae)

分舌花蜂科(Colletidae)

隧蜂科(Halictidae)

切叶蜂科(Megachilidae)

准蜂科(Melittidae)

短舌蜂科(Stenotritidae)

地位未定的史前类群

古准蜂科(Paleomelittidae)

9.古准蜂科

古准蜂科(学名:Paleomelittidae)是已经灭绝的一类古老蜂类昆虫,化石记录显示它们约生存于1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根据已发现的化石,古准蜂科的体长大约在1-2厘米范围内,外形类似于现代的蜜蜂和胡蜂,但它们的翅膀与现代的蜂类有所不同。古准蜂科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在授粉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已经灭绝,因此对其详细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