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按照州委“抓落实、看行动、见成效”总要求,全州上下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火热,广大干部群众“闯”的精神强、“创”的劲头足、“干”的作风实。为全景式展现这一个个生动场景,2024甘孜州贡嘎融媒州县联盟主题采访新闻行动启动,结合“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深入报道甘孜州民族团结、城乡融合、民生改善、生态建设、文化保护、农牧产业、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和典型经验,各级干部弘扬“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的新时代甘孜精神,在推动发展生态民生稳定工作中主动作为,落实有形、行动有力、成效有感的生动实践。

九月,第五批采访团赴石渠、德格、炉霍3县蹲点采访。本平台继续推出“奋楫扬帆 绘就高质量发展甘孜画卷”系列融媒报 道,在万千气象的细节中看甘孜的可期未来。本期,聚焦【 石渠真达乡:非遗锅庄“舞”出新风采!】

长江源头,古老邓玛,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黄河上游,千年真达,锅庄舞出魅力文化。

在甘孜这片土地上,位于格萨尔王时期邓玛大将管辖区域最顶部,处于玉树州嘎瓦部落区域最尾部地区的石渠县真达乡造就了世间独一无二的“真达锅庄”。

近年来,石渠县真达乡在县文旅局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非遗+N”发展路径,将真达锅庄“舞”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真达,爱上非遗锅庄。如今,真达锅庄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多魅力和风采。

“非遗”要传承 更要弘扬振兴

8月下旬,2024年甘孜融媒第五采访团来到石渠县真达乡,临近该乡非物质文化广场,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舒缓的歌声,从广场上飘出。远处,青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近处,歌声悠扬,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真达百姓翩翩起舞,勾勒出一帧帧温馨、幸福的山村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达锅庄是流行于我们县的一种民间集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主要由词、曲、舞三部分构成,歌词包含赞美生活、祝福祈祷、表达男女之情等内容,音阶调式大多采用宫、商、角、徵、羽为主音的民族五声调式。当下全乡3000余人,超过95%都会跳真达锅庄。”真达乡副乡长呷达瓦将真达锅庄“非遗”的故事娓娓道来。

真达锅庄发源于石渠县真达乡,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吐蕃王国时期,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它从祭祀演变成为人们庆祝丰收、迎接新年、喜庆婚礼等重要时刻的表达方式。

在舞蹈方面,该锅庄为集体舞,舞蹈动作以快为主,男子舒展奔放、明快粗犷,女子则刚中有柔、刚柔结合,整个锅庄由慢至快。其乐曲节奏多分为24、44节拍,也有少数混合拍子。表演时,舞者身着藏袍,脚蹬靴子,脚踝处各挂一串铜铃要系红、绿、黄等彩色哈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服饰方面,男子头戴一种独特的圆形帽子“甲拉”,从帽顶垂下红色须条;若未戴帽,则将辫子盘于头顶,身着特色服饰,脚穿长靴,胸前交叉彩色丝带并束于彩色腰带中,腰带里还束着各种彩色花带。女子则身着藏装,头饰为小辫子,头顶装饰较大的松耳石,发间点缀着小琥珀,腰间佩刀、链子作为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音乐方面,主要有传统的乐器,如羊角胡、大鼓、手风琴、笛子等多种乐器奏出悠扬动听的旋律,节奏时而欢快热烈,时而舒缓深沉,与舞者的动作完美配合,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氛围。

近年来,石渠县将真达乡、真达锅庄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保护知识、组织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有了跨越式进展——

▲2006年,真达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四川省石渠县真达锅庄队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真达锅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22年,真达乡真达村入选首批“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进一步打响“真达锅庄”文化品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了各类文化阵地和文化研究协会的作用,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富有特色、易于流行和展示的文艺作品,提高真达锅庄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真达锅庄了,这也对我们的旅游带来好处。”真达锅庄州级非遗传承人村里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眼睛更深刻了解到了真达锅庄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如今,石渠县对真达锅庄的传承远不止于此。多年来,该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学生宣传和介绍真达锅庄的基本情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真达锅庄的了解和兴趣,并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发挥校园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对青少年教育的熏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石渠县每年还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达锅庄节,以此为载体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和了解真达锅庄,提高真达锅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石渠县还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等“做文章”,依托石渠县的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部落文化、真达锅庄、石渠弹唱、川西石渠山歌等民俗艺术,结合自身非遗优势,建立石渠县特色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带。

在传统举措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建设。采集、整理、汇集黄河沿线文物、非遗、民族民间文艺等数据资源,建设石渠县黄河文旅融合大数据平台。探索运用AR、VR 等数字化展示手段,打造网上黄河参观游览空间,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建设。

多措并举扩大“非遗”影响力

一串音符、一首歌曲;一招一式、一蹦一跳。豪迈而奔放的真达锅庄是真达乡村民灵魂中绽放的绚丽烟火,也是悠悠时光中他们和自然和谐共处,且歌且舞的精彩呈现。

如何让非遗从“活起来”到“活得好”?近年来,真达锅庄向世人展示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湛的民间技艺,这背后,离不开传承人的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38岁的土灯普措,从小就对真达锅庄充满了兴趣和向往。2018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舞蹈编导理论与创作培训;2021年,他被省文旅厅命名为真达锅庄省级传承人。

如今,真达锅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这一传统“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这也成为摆在土灯普措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文化下乡和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活动等工作,土灯普措对全县各乡镇文化工作者教学真达锅庄,对全县中小学教学真达锅庄,目前真达锅庄已成为全县中小学课间操(舞蹈)。

匠心传承,说着容易,坚持很难。土灯普措深知,非遗传承不仅仅是舞蹈的传承,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既能跳舞,又能弘扬传统文化,他感到非常自豪。”土灯普措告诉记者,和他一样,土灯普措的哥哥土呷泽仁也6岁左右就开始跟随父亲绕呷到各乡(村)演出真达锅庄,现今为真达锅庄国家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传承真达锅庄外,土灯普措还积极探索如何传播,向更多的人展示真达锅庄的魅力。因此,每逢重大节日,他都会带领全村老小,并肩携手、边舞边唱。“传承的前提需要普及,真达锅庄不应该深藏于山里,而应该展示出来,让更多的群众都能认识和熟知。”土灯普措说。

为拓展非遗传承,将真达锅庄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7月28日,石渠县投用的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936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真达神鹿谷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达锅庄,两个文旅IP,将非遗文化、乡村振兴、消费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真达锅庄传习所和非遗项目展示馆,吸纳“非遗”传承人进驻,进行现场表演、动态展示,让大家观摩与欣赏,让真达乡的“非遗”文化真正得以弘扬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达锅庄传承体验馆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真达锅庄的传承和创新。”石渠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尼玛拉姆介绍,真达锅庄传承体验馆的建立也为真达锅庄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场所,拓宽了传播渠道,同时传承馆提供讲解和活态展示传承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文旅教融合发展,对于公众对真达锅庄的认识和兴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为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培养接班人,确保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同时,2018年建立了一支30余人素质较高的真达锅庄保护和传承队伍,并将他们纳入公益性岗位中。

真达乡党委书记尼玛曲批表示,真达锅庄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石渠县黄河流域真达乡非物质文化广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达锅庄传习所正式启用。接下来,真达乡将利用文化振兴和文旅融合的模式,将非遗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地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为雪域甘孜更加壮美迷人贡献真达力量。

从绚丽多彩的服饰到激昂澎湃的锣鼓再到刚柔并济的锅庄,真达锅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相信未来,真达锅庄将继续奏响美美与共的非遗锅庄新乐章,激荡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强音。

全媒体记者/ 2024年甘孜融媒第五采访团

编辑/ 黄炼

责编/ 宋雪华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