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颖月
崇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其中,“陇东(崇信)民歌”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代代相传,不绝于耳,古朴纯真而又散发着年轻的蓬勃朝气。“陇东(崇信)民歌”俗称“山歌子”“打山歌”“唱曲”“对歌”,起源于唐代,时任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筑城屯兵置“崇信军”时,与民共建边疆,百姓为欢庆丰收和生活安乐歌唱山歌小调,之后逐步发展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陇东(崇信)民歌传承人关瑞娟说:“崇信民歌曲调优美,歌词精彩,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且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突出,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独唱、重唱、合唱应有尽有。有的自问自答,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有的男女轮唱,连接自然,气韵贯通。有的一人起头,众人随和,极富生活情趣。”据悉,崇信县文化馆曾先后编辑出版了《崇信民歌》两辑,收录民歌115多首,反映了不同时期崇信的乡土气息、百姓生活、民风民俗和精神风貌。其中《放羊》《贤妹打捶为小哥》《腊花姐》三首民歌入选国家级民歌宝典《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陇东(崇信)民歌发之于心,传之于口,不事雕琢,朴实无华,或纵情于山间旷野,或歌唱于社火庙会,或在田间村庄回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不断融合发展,为群众带来了更加精彩多元的农村生活新体验。崇信民歌作为本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不仅仅是逢年过节才崭露头角,而是逐渐在乡村大舞台上表演歌唱。其表演亲切优美,声调自然流畅,形式风格协调统一,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今年,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陕西省榆林市体育中心盛大开幕,由崇信县文化馆选送的民歌《连三月 十对花》成功演出,这是陇东(崇信)民歌首次登上全国民歌展演舞台,充分展示了崇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了崇信的对外影响力。崇信县二小音乐老师李雪在全国民歌展演活动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刚刚接触崇信民歌时,就被它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开始去学习、了解,也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义。未来,我将不断地探索发现,传承创新,让崇信民歌永远散发着绚丽光彩。”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