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海THE SEA OF EIDOS展览现场
秋季群展「理念的海」于2024年9月27日在白盒子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孙永增担任策展人,展出陈坤、陈丽珠、陈文骥、顾小平、黑川雅之、洪浩、Jiyong Lee、计洲、江大海、王昀、周阳明十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持续至2024年11月15日。
理念的海
文/孙永增
存在、秩序与理念
艺术作为视觉和心理秩序的表达,作为探究“存在being”的视觉形态,是一种与世界本原相遇的方式。这里的“存在”包含了世界万物的有限本体,也隐含着世界与人的关系中的自然与道德的秩序,并最终指向宇宙创造的终极实在。艺术的创作不仅是在揭示世界与人的内在秩序,也试图追寻超越性的神圣秩序,感知表象之下的真实“存在”。
在众多哲学家关于艺术的定义中,我比较认同黑格尔的概念: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与观念接近,包含了对世界、对人性的认知,体现为艺术要表达的内容,并追求阿多诺所讲的“真理性内容”。艺术的真理性同样表现为对残酷与虚假现实的抵抗、对苦难的表达,揭示世界的败坏与人性的堕落。而感性显现,则是视觉艺术的物质载体和生命形式。苏姗·朗格讲艺术是“情感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是人感知世界的媒介,视觉艺术作为空间的艺术,感性的形式成为必要。黑格尔从哲学上定义了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展现真理。
这样看来艺术不仅仅要有感性的形式,还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真理。当然,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其形式与内容从来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但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常常彼此相争。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念较之形式在艺术中是第一性的,具有先导性的意义;而形式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第二性的,是理念表达自然而然的选择。
理念的海:变化与永恒
当代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存在”的危机,是人类生存的失序和世界秩序的偏离。面对信息的碎片化浪潮,人性道德的堕落、社会的不公不义、国际关系的失衡,普遍价值的丧失,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面临所未有的如海啸般的冲击,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在艺术中探究人和世界的“存在”,探究事物的确定性和永恒性,不仅是对世界的归正与纠偏,也是对人内在秩序的恢复与重建。这是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下现实的需要。
此次展览旨在呈现艺术中的本原理念所展现出的简单形式和内在秩序,试图探究艺术创作中理念的先导性、本原性和形式的简洁性、内在性。
此在是存在的具体,经验是先验的展开。展览主题以海作为象征,探究艺术中的变化与永恒。海是历史中的浪花,又是永恒中的平静。如果把海平面比作本原世界、本质的世界,这个本原与本质在时间中充满了变化,在规则中体现出永恒。海的水平线就像一条永恒的参照。
展览主题中的“理念”,既是物质表象背后的精神,也是对本原秩序的回归。我们从艺术史中可以看到两条明显的路径:一是艺术创作者秉持关于对世界“存在”秩序的认知,通过可见的自然来表达。在中国传统中的山水,西方古典的风景,特别是现代艺术探索中,塞尚对深度自然结构的把握,蒙德里安对现实风景的提纯,我们可以看出这条路径的现代性逻辑:从具象到抽象,逐渐脱离表象走向本质。二是从不可见的超验感知入手,表达人内在心灵自由的秩序。我们从中国传统的书法和文人画,西方的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艺术、日本的物派和韩国单色绘画等,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脉络。如此看来,理念显现的两条路径:从现实世界简化和抽象出规则;和从抽象直觉和感知进入具体。这两条路径彼此靠近,不断接近事物的本真存在。
一个致力于简单形式和内在秩序的展览意味着要处理一个横向和普遍的主题。根据格式塔原则: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天然倾向于将事物统合简化为最简单形式或结构。在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叙事中也强调,艺术是对恒定的、本质的理念的追求。坚信一件具有本原理念的艺术作品具有简洁的形式和超越时间的生命力,是这次策展的前设立场。从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器物,到当代艺术中的抽象性和极简美学,我们发现这种“本原理念”与“简单形式”的原则贯穿于其中,具有视觉的绝对性和内在的超越性。此次展览将从理念与器物、极简与物性、内在与专注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关于本原理念与简单形式和内在秩序的关系。
一、理念与器物
古代器物、黑川雅之、Jiyong Lee
从左至右:宽带纹彩陶钵、黑川雅之《宙》、Jiyong Lee《头胸腹》
从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彩陶钵,新时期晚期的褐陶长颈瓶,汉代的黑陶双耳罐,宋代美学的长颈白瓷瓶,到当代的黑川雅之创作的各类器物,美国艺术家Jiyong Lee的玻璃雕塑等。这些具有本原形式的物品,背后有着朴素的造物理念:就是回到事物和功能本身。从原始的陶制生活物品,到当代的玻璃和铸铁工业器物,尽管跨越数千年,但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的初创理念,成为物品中有魅力的形式。
二、极简与物性
陈文骥、顾小平、洪浩、计洲、王昀
陈文骥的创作一向理性和克制,他的作品总是有单纯的形状和明亮的色彩,追求的极致敏感内在细节形式,导向视觉的绝对性和精神的超验感。顾小平的抽象艺术是视觉的、心理的、观念的有机统一。他用传统的木做工具墨斗弹线的创作方式,日复一日的在尺度考究的平面上展开,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弹线的方式给予线条的无限延伸感,重复编织的线让画面充满了硬度和张力,具有了某种物性的特质,从混乱的世界中找到强烈的秩序感。洪浩的四季系列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将画布放在自己的北京工作室户外,让自然来完成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用时一年,他每天记录下天气日记,经历春夏秋冬的时间痕迹保留在画布上,呈现出自然完成的另一种“自然”的形态。计洲的“地图”系列,用摄影的方式探究虚幻与真相,倒置的地图人工山水,在灰尘的掩盖中透出寂静与时间的美感。杉本博司《海景》的地平线在水平和纵深无限穿越,成为一幅凝固的自然历史图景,像是创世之初的混沌、是现在也是遥远的未来。王昀的建筑师背景,使他对视觉尺度和身体的空间感受有着明锐的直觉。特别关注到他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去丈量身边的自然之物的轮廓:包括山、树、树叶、水果等。去发现其中所包含普遍的比例关系:黄金比、白银比、青铜比等自然的秩序,他称之为“宇宙法则”,这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就是在自然中所隐含的造物法则,本身就包含了美。在最近的创作中,建筑中的order成为他思考视觉与心理、空间与时间的现代秩序起点。
三、内在与专注
陈丽珠、陈坤、周阳明、江大海
陈丽珠的绘画近年一直专注于冥想空间,通过色彩与笔触的反复交织,使画面富有深度和诗意,使观者可以进入其中展开沉思和想象。陈坤的绘画强调身体的直觉和感受,内在自然的驱动将线条行走在画面中,有中国书写和写意的自由向度,同时画面中不时能感受到隐含着山水的气度,一种宋代山水的崇高感和超越感。周阳明用二十多年的坚持,从初期表现意味的一道一道笔触的打卡式行动绘画,到近期用毛笔在亚麻画布上纵横线条的编织。在二十多年的持续创作中,构建了属于他的“一而多”的艺术世界。“一”于他而言,象征着生命的原初、本质,亦或意味着一切与无限;“多”则是在过程与时间中所呈现出感受与表 达的丰富性,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对应着一段具体的现实,成为一个独特而真实的存在。江大海的《茫》将深度的自然结构隐含在画面的微茫气息中,视觉抽象后身体的体验得以打开,感知到生命的的内在完整性。
展览开幕现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