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路在山脉间蜿蜒穿行,山上的毛竹、红松苍翠挺拔,半山腰的茶园随山势起伏,初秋的山下稻浪翻滚……从江西井冈山机场到井冈山市的水泥路绿荫掩映,一闪而过的村庄里,大多是两层的楼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这是1965年毛泽东同志再上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巨变的感叹。新时代以来,井冈山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为井冈山等苏区、老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考察,在茅坪镇神山村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的暖心话语让井冈山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井冈山市2017年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和林下经济,2023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绿树掩映,风景如画。(井冈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带

拿山镇江边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村头的“漫步广场”两侧,是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几只鸡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初秋午后的阳光照着宽敞明亮的楼房。

沿村头主路走10分钟,就到了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经科技部驻村工作队介绍,2017年,山东寿光九丰农业带着最新的蔬菜种植技术来到江边村,流转土地近千亩,建成了这个集蔬菜种植、种苗培育、农业技术服务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智能大棚里,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光合有效辐射、含氧量等数据,当棚内温度升高时,遮阳帘开启,智能通风降温系统开启工作模式。“以前这里蔬菜都是露天种植,由于雨水多,易发病虫害,产量极低。”九丰农业负责人冯安源说,现在设施农业使用雨水分离等技术,让产量翻了好几倍。

“一天工作8小时,早晨6点半到上午10点半,下午2点半到傍晚6点半,主要做打杈、采摘等工作。”58岁的江边村村民伊月英对这份每月能带来近3000元收入的工作非常满意,“中午和傍晚回到家还可以帮忙带孩子,喂鸡喂鸭。”

九丰农业种植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可为周边150多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农户年人均劳动收入近3万元。

近年来,井冈山大力实施科技下乡,培育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带。像九丰农业这样的公司还有许多,它们为兴业富民发挥着巨大作用。

如今,漫山遍野的毛竹在科技加持下,成为井冈山人民增收致富的宝贵资源。为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6月,井冈山林业局牵头在黄洋界林场实施“高效笋竹两用林科技示范园”项目。

笋竹两用示范园面积达1000亩,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类研究所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林业部门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毛竹种植大户,到示范园学习新的毛竹种植技术和种植理念,提高种植毛竹的收益。

“种植户需要技术指导时,林业局还会派技术人员到竹园免费指导。”井冈山市林业局局长谢英武说,推广毛竹种植技术,一方面能提高农户收入,带动村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给竹加工企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谢英武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未改造前的竹林,亩产冬笋40斤、春笋300斤,改造后亩产冬笋量预估可翻5倍、春笋可翻3倍。

井冈山通过“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各类技术指导服务,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乡土人才,打造了科技示范基地,探索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冈山市九丰高科技农业博览园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山村红色书屋里,村民们在读书学习。(井冈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推进“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联农、带农、富民产业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

“一根毛竹进厂,会被吃干榨净,连竹屑都不会浪费!”在井冈山红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民介绍。

总投资5亿元的井冈山红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原竹利用率达到100%。

竹拉丝、竹板、竹炭、竹家具是红竹科技生产的四大产品,“其中的竹制机制炭是毛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竹屑、竹粉等废料制作成的,具有无烟、无毒、耐烧等特点。”黄建民说,公司的竹家具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将走向国际市场,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

毛竹加工厂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红竹科技的厂房里电锯声哧哧作响,流水线的作业台边,工人们忙着辅助机器进行切割、捆绑、加工竹子等工作。

“工人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月工资为4500元左右,一些技术工种的工人可达8000多元。”黄建民介绍。

红竹科技等毛竹加工企业进入井冈山后,使得毛竹价格水涨船高。“毛竹价格原来每吨480元左右,我们进来后收购价格涨到每吨650元左右。”黄建民告诉记者,公司每天消耗约400吨毛竹,除了带动周边毛竹种植户受益,还收购周边县市的毛竹半成品。

井冈山立足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优势,倡导竹加工企业开展竹制品精深加工,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竹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井冈山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发展竹加工企业48家,全竹产业链从业人员达4000人,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近几年,井冈山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食品,积极培育了一批田园综合体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让人们知道了井冈山的红米和南瓜。

井冈山井之绿特产有限公司借助“万企兴万村”行动,在茅坪镇、罗浮镇、白石垦殖场等地流转土地600余亩,用来开发、种植红米、南瓜、井冈皇菊等;开辟山林地1000余亩,用来种植竹笋。

“这是原料挑选间,我们严格按井冈山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筛选。”井之绿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金花指着工人正在整理的云耳说,“我们坚持有机种植,严把产品质量关。产品在各电商平台销售,销量不错。”

井冈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雷兆文介绍,井冈山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全力推进“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井冈甄选”“井冈优选”“井冈好物”进行统一包装和商标管理,建起了电商直播大楼,推动当地农产品走向全国,联农、带农、富民产业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冈山红竹科技公司车间,工人在捆扎竹丝。(图/徐英子)

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结合,乡村焕发生机活力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井冈山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重点打造了茅坪村、神山村等29个红色名村和13条红色精品线路。”雷兆文说,井冈山持续引导群众融入旅游产业链,旅游业带动全市1/4人口就业。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开辟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留下了井冈山精神的同时,也留下大量革命遗迹和遗址。

闻名全国的“八角楼”所在地—茅坪镇茅坪村,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发源地。

穿过茅坪村门楼,一排沿街而建的民宿充满庐陵风格与客家风情。白色的民宿外墙,流水潺潺的小溪,茵茵绿色环绕整个村子……这里有乡村美好风景,还有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2013年,茅坪村推出“山地人家”研学和培训项目。“山地人家”共有25栋房子,由村民投资建设,村里统一规划。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2019年,茅坪村通过“村集体+研学+农户”模式,成立茅坪研学旅行社;2020年,投资750余万元建设八角楼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为来研学的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教育和研学体验。”茅坪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彬说。

“2023年,仅茅坪村八角楼景区门票收入就将近5000万元。”张彬说,村民们沿路在家门口开店,或售卖特产、或开办餐饮店和民宿,茅坪研学旅行社吸纳了60余户村民参与接待保障。

“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茅坪村的民宿已全部订满了。”张彬说。

茅坪村将红色研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红色资源到红色经济的转化。

茅坪镇神山村曾经是井冈山最偏远最贫穷的村子。如今,去往神山村的道路是依山而建的S形水泥路。当地村民回忆:“这条路曾经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近些年,神山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我们村在2016年之前常住人口只有38人。”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如今全村有242人,16户开办了农家乐,从业人员56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近1/4,神山村被评为全省5A级乡村旅游点。

2014年以前,神山村村集体收入微薄,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村民只能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留守居民居住的是土坯房,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

“那时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目前达到3.2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彭展阳说。

如今的神山村,不仅全面完成危旧房砌体加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还成功搭建“智慧乡村”平台,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奋进新征程的井冈山,青山绿水越来越美,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9、20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江西井冈山市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主题)青山越来越美 日子越过越好》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徐英子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