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通辽9月29日消息(记者魏全民 见习记者杨亚东)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变将直接带动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内蒙古通辽市身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长期与科研院所合作,以适度规模、集成配套主攻单产提升为发展方向,将新质生产力运用到规模种植上,使新型农机具和“北斗导航”结合,电脑精准调控水肥,将玉米密植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示范行动打造成为集成果展示、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引领粮食生产的样板典型。
2024年,仅在开鲁县集中示范100万亩,带动通辽多个区县参与达600万亩高产玉米种植,在3年推广试验中,均获1100公斤以上高产,为中国玉米单产提升闯出一条新路,为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提供了保障。
玉米植株密集(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家组成的玉米测产组9月24日在通辽市开鲁县分三个点位开展千亩方、万亩片测产工作。专家组成员分别深入到开鲁镇小城子村千亩方、建华镇六合村千亩方、小街基镇街基村万亩片进行实收实测,测产结果分别为:小城子村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118.66公斤(含水量14%,下同),六合村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113.55公斤,街基村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046.78公斤。专家们现场表示,测产当日玉米乳熟程度达到90%,10天后,可达到玉米完熟期,预计单产还能提高10%以上。
专家表示,今年气候异常,整个东北地区玉米产量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通辽市范围内,降雨量在7、8、9月份超过去年同期约150毫米,玉米灌浆期阴雨寡照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东北地区玉米尚未公布产量,但根据2023年数据,全国玉米平均亩产为435.5公斤,东北地区普通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每亩在750公斤左右,在气候不利的条件下,开鲁县玉米单产仍实现稳产1000公斤以上,是该县不断完善升级生产技术,持续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交出的良好成绩单。
李少昆(右一)察看玉米长势(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李少昆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开鲁县表示感谢,新的科学种植集成模式的推广是需要地区党政部门大力支持才能实现的,通过3年的规模化种植试验,高产密植获得成功,目前全国各地有很多人来开鲁参观学习,并且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用上这套模式,全面推广,指日可待。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提高玉米单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有效手段。
开鲁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核心区,玉米年产40亿斤以上。
为打破“单产再难提升”的困境,开鲁县在2021年12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包县”科研合作协议。
三年来,在自治区和通辽市的大力支持下,在“科技包县”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鲁县玉米产业实施“耐密抗倒高产优质玉米品种筛选”行动,从国内征集新选育的玉米品种120余个,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遴选出18个适宜开鲁种植的高产品种。
同时,重点推广“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驻点指导下,在全县各镇场建设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从2022年示范12万亩,到2023年示范40万亩,再到今年的85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0万亩。
与此同时,开鲁县整县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针对玉米生产地块碎片化、耕种防收不统一等问题,共培育具备高性能精量点播、联合整地、北斗导航收获等大型农机的合作社54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09家。并通过村级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生产托管,推进全县“小田并大田”,使得良种良法良机良技良制“五良融合”在全县全面覆盖落地。2024年,全县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他地块也全部通过流转、地块合并等方式完成整合,基本上实现了全县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
开鲁玉米即将迎来丰收(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农科院在开鲁推广的全新玉米种植方式获得成功,电脑施肥、北斗种地,传统的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的农民故事正在谱写。
在开鲁县小城子标准化玉米种植示范基地旁,竖立着水肥一体化设备、墒情、虫情、气象监测设备。
“田间作业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我坐在办公室里用手机就能查看土壤湿度、玉米有无病虫害、无人机打药等情况,用手机就能进行精准浇水、施肥的操作,节省了巨大的人力和农资成本,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开鲁县种地大户、通辽市汇民盛丰合作社联社负责人马忠臣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这片示范区内,实现了亩均种植6500株以上,精准滴灌技术可以根据土壤湿度与玉米长势进行水量、肥力调整……
平均亩增产300斤,亩均减肥40%、减药40%、省水50%、省电60%、省工50%……这都是“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带来的成果。
开鲁县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全国的第一个“科技包县”。
据李少昆介绍,早在2004年他就带领团队研究、推广密植高产这项技术,却是在通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过去20年取得的成果都不如开鲁的这三年。”
“密植高产这一技术这么快地在开鲁推广,不仅影响了开鲁的农户,对于东北乃至于全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得益于开鲁的经验,‘科技包县’这一模式目前已经扩大到了多个省区。”他说。
2022年,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7.58公斤,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
2023年建华镇六合村万亩片平均亩产1096.54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开鲁镇小城子村的千亩方平均亩产1246.65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
玉米收割(央广网发 开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科技包县”专家团队通过遥测技术分析,开鲁全县玉米平均产量提升134.6公斤,三年来带动了全县玉米累计增产超10亿斤。这也仅仅是一个县的成绩,整个通辽的玉米种植面积已接近2000万亩,高产密植约有600万亩,单产提升空间非常大。
据介绍,自2022年以来,开鲁县共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区观摩团体40余次,观摩人数3000余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兄弟盟市、旗县区相关技术人员、合作社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另外更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外省市相关单位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密植高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改革,开鲁县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粮食生产模式,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模式使得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与现代农业接轨,为破解中国农业生产的“小农户、大市场”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开鲁县创造性地使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这一模式不仅是对地方农业的创新实践,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