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来自高空的书写
黎荔
下雨了,一场秋雨,打破了这个千年古城的静寂。
古城下着雨,从早上到晚上,从东边到西边。雨,悄悄地来到了人世间,不论尘世是否需要,它都是亘古的存在。雨毫无顾忌的,穿过云层,划过空气,抚过花草,然后又悄悄地溶入泥土。又到这个季节,秋雨潇潇未歇,打落在屋瓦上声声凛冽。寒风中飘落的黄叶,一片一片飞入夜。枝头上噤了声的雀,它们是否也知道,冷寂的冬天将要拜谒?
听雨,在湿冷的街道,氤氲的旷野,晕皱的池塘,忽忽悠悠地,飘飘洒洒地,将大地慢慢地浸染。听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中,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怜的秋枝上,一树将黄未黄的秋叶间,淅淅沥沥,嘈嘈切切。雨是最唠叨的了。它跟每一片瓦,每一扇窗,每一块土地都有话说。你听它密密织织下个不止,这中间却有无数种声音,甚至每一滴雨的声音都不同。人在雨天,囚于一室。这时,你被雨包围,屋顶、墙壁、窗户、车棚到处都是雨声。你微眯着眼睛,听雨点汇成水柱汩汩流去,听风时急时缓,在雨线里穿梭,听远处若有若无的狗吠和车鸣。隔窗听雨,让人生出一颗人间清静心。一个人听雨声,一个人闭上眼睛。一点也不孤单,心里是满的,心里是满的。
隔窗听雨,想起南宋诗人蒋捷那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三次听雨,代表着人生的三个阶段。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悟。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情境下,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蒋捷是江南一地的望族后人,在南宋末期考取了进士。可惜,还未及被授予官职,风雨飘摇中的南宋便消亡了。而蒋捷也就此隐居进了太湖竹山,不再出仕,抱节以终。人生长路,很多事总是由不得我们的选择。世事无常且无情,漫漫长路,只能且行且珍重。淅淅沥沥的雨夜,那么适合酣然入睡,年老的蒋捷,为什么长夜不寐,听了一夜的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显然这背后有着身世之叹。
这首《虞美人》从听雨入手,将蒋捷一生的境况一一表现,通过时空的跳跃,把他这一辈子的心事都融汇在了里面。人生,不过就是在时间这个舞台上,演绎戏台上才有的剧情。不然,为何正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时,命运的轨迹突然急转直下,将他送入暗不见底的深渊呢?抚今思昔,百感交集,蒋捷在太湖小舟上看湖面上落下的纤纤雨丝,他是否还会记起当年谈笑间便夺得魁首,又是否能料到来日双鬓斑白时,依然躲在这漂泊的船舱中听雨。回首间,想再看一眼年少的自己,风光的故国,已经不能够了。苍茫大地,身后千山万水的长路,他只能踽踽独行。因为他的心中有亡国之痛,这痛难以消除,只有靠自己来痊愈。
诗人听的不是雨,分明是寂寞,他在追思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写的也不是雨,分明是自己凄风苦雨,动荡不安的一生。看雨听风,人生在离乱后逐渐憔悴。他在说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谈时代?
读一首中国诗词,写于八百年前。诗人谈到整夜下雨,雨点敲击他的阶前,以及他内心无法抚平的疼痛。现在又是深秋,一个雨雾绵绵的下午,这仅仅是巧合吗?另一个人正活着,也在听雨,一任窗前点滴到黄昏,这仅仅是偶然吗? 一个秋天接着一个秋天,把叶子从那些骄傲的树上撕走。山还是那山,河还是那河,然而山河庄严如故,静看人世变迁,岁月却浩荡绵邈,洗劫一场场盛衰,不动声色。如果有什么剩下来,也只是千古诗中雨声的低语。
此时此际,千年古城在下雨。雨不紧不慢下着,雨点连成一串,万千屋檐滴着水。雨,丝毫没有停的迹象。眼前这场雨下得,就像无数雨之前,无法追忆的某场雨。从早下到晚的雨,把玻璃窗蒙得昏昏暗暗,使万物失去了边际。半空纷飞的雨水,欲言又止的雨滴,连接了窗框的格子,在一面面玻璃窗上任意流淌,留下无为懒散的笔体。你不觉得这是某种神秘的笔法吗?仿佛背后藏着如诗人一样。这来自高空的书写,到底在诉说着什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