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传文娘带着迎亲队伍来到谭家门口,求老谭将女儿嫁给自家儿子朱传文。
可无论传文娘如何哀求,老谭都不松口,硬要传文娘拿一袋小米做嫁妆。
然而,就在刚刚的迎亲路上,传文娘费尽千辛攒的小米,全被土匪抢了去,实在拿不出一袋新的。
一听没有小米,老谭二话不说,将女儿锁回家门。
眼见求亲不成,传文娘只好原路返回,回家后,传文娘失魂落魄道:
“山东这地面上,真的活不成了,闯关东逃活命去吧。”
隔天,传文一家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临行前,传文娘语重心长道:
“你们记住了,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一辈子都别忘了。”
说完朝家乡的方向深深跪了一下去。
这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开头一幕,背井离乡后,传文一家经历了匪帮、战乱、饥饿、严寒……最后历尽艰辛,到达了被冰雪覆盖的终点。
《闯关东》虽然是影视作品,但真实重现了那个年代的种种辛酸与不易,传文一家就是无数“闯关东”之人的缩影。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将“闯关东”当作活路?又为什么放弃富饶的南方不闯,偏要闯去寒冷的北方?
让我们将目光推向那场人口大迁徙。
入关之始
谈起“闯关东”三个字,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但在绝大多数人脑海中,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为什么闯?闯去哪?怎么闯?
鲜少有人说得清楚。
今天我们就在这儿一次说个明白。
闯关东其实就是闯去山海关以东,从今天看,就是闯到东北三省。
而闯关东的人,绝大部分是山东人。
很多人认为,闯关东是一次短暂的人口迁徙,实则不然,闯关东实际从清朝一直持续到民国,前后经过了整整299年。
要知道,那时人们的观念还是十分守旧的,常有“穷不搬家,富不迁坟”一说,出生之地对他们来说就是落叶归根之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搬迁的念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迫使安土重迁的山东人跋山涉水,向北迁徙299年呢?
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天灾人祸。
在闯关东之前,山东也算是安乐富饶之地,但人口过多的问题由来已久,且隐隐有加重之势。
1877年,山东又爆发了百年难遇的大旱,靠天吃饭的大批农人颗粒无收,再加上清政府强征苛捐杂税,压得山东人直不起腰。
屋漏偏逢连夜雨,自鸦片战争起,中原就不再是太平之地,向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向内有起义军内战不断,连年战争成了压倒山东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时,摆在山东人面前的就只有两种选择:固守等饿死、离开寻活路。
很明显,对生存的渴望战胜了祖上的规矩。
于是,许多生存不下去的山东人开始向东北迁徙。
这时也许有人疑惑,南方素来是富饶,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搬迁为何不往南移,反而要往中国极北之地?
其实,往北迁徙不仅不是盲目之举,反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北迁之谜
往北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土地”。
大部分闯关东的山东人,都是穷苦农民,没什么手艺,祖上三代都靠土地吃饭,所以“有地”就成了当时搬迁最先考虑的条件。
然而,南方虽然也是农耕发展繁盛的地方,但能播种的田地基本被开垦殆尽,一亩一寸都是有主的。
如果只是几家几户搬到南方,那容纳他们自然是轻轻松松,但想搬走的山东人,前前后后超过1800万,都去南方“抢地盘”无异于异想天开。
与之相比,东北就大有不同了。
在古时,东北被认为是苦寒之地,有“重冰积雪,非复世界”的称号,即使有沃野千里,也极少有人去耕种,历来许多朝代都将东北视为流放之地。
再后来,满人自东北发迹,又统一中原,建立清朝,东北就成了“龙兴之地”。
清朝统治者认为,东北土地神圣不可侵犯,严禁关外人进入。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
于是,走投无路的山东人愿意铤而走险,违反禁令,强“闯”柳条边,只为在东北安家。
一直到1861年,沙俄三番两次入侵黑龙江,而那时黑龙江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无力抵御外敌。
于是,清政府只能开放禁令,允许汉人入关,在东北兴建防御工事、发展经济。
这对于当时的“闯关东者”来说,无异于开闸放水,于是乎,闯关东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
当然,“土地”是山东人选择东北最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文化”。
中国文化历来有南北之分,而且两者的差距可以说是判若云泥。
从语言上,南方各地方言与官话相去甚远,如果不在当地土生土长,很难明白他们的方言是什么意思。
而且,不仅南北方言差距大,南方各省之间的方言差异也大,也许你能听懂浙江吴语,但却不一定能听懂上海沪语。
语言不通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是巨大的,这让许多山东人望而却步。
与之相反,山东与东北虽然分属两地,但方言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人说话也都能听懂,所以在语言上,东北又胜一筹。
除此之外,风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
这一原因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湿北旱等等。
这些小细节,也许暂居南方之人并不觉得有多碍事。
但要是久居,就得适应很长时间了,甚至要改变许多祖辈留下来的习惯。
而对于同属北方的东北,山东人就很少有这方面的顾虑。
除“土地”与“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必须提上一提。
那就是“战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