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法院
法官进村开展巡回审判
法官进小区组织召开物业纠纷协调会
法官到青海大学开展“毕业季”法治宣讲
2024年,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立足“三优势”、把准“三要素”、拓宽“三辐射”、依托“三载体”、激活“三驱动”,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司法力量。截至9月20日,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14895件,审结11362件。
立足“三个优势”共建多元联治体系
立足党委领导优势。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深度参与西宁市城北区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的“网络—村(社区)—镇(街道)—区”分级排查、“蓝—黄—橙—红”分类化解“四元四色”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与大堡子镇和廿里铺镇党委政府、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实时交互+周会商”“法官入网格”、分片联系指导基层治理等举措,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人民法院主力、政法行政协同、社会力量补充的联调共治机制。
立足基层区位优势。聚力构建“1+3+N”矛盾纠纷化解联动体系,目前已与辖区16个行政村、14个社区建立联合调解机制。安排法官进驻西宁市城北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自2023年9月进驻以来化解纠纷97件。
立足解纷资源优势。积极构建“法院+N”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与职能部门、社区街道、行业协会等积极沟通对接,充分发挥组织先期调解的功能。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将人大代表履职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紧密融合。特邀律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妇联、高校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及两个派出人民法庭,共派驻人民调解员5人、特邀调解员9人。委派诉前调解成功5795件,诉前调解分流率为51.89%。
把准“三个要素” 靶向化解物业纠纷
针对辖区物业纠纷高发频发,将建立物业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作为自主改革创新项目,全力打造“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品牌,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调查研究“开题”。组织法官深入小区开展大走访、大排查,走访物业公司25家、业主2000余人次,全面调研辖区57个小区物业服务现状和运行情况。
搭建平台“破题”。在城北区委政法委的牵头下,积极争取各职能部门、社区街道的协调配合,研究出台《城北区成立“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的实施方案》《“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联席会议制度》《“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运行机制》等,于2023年7月正式挂牌设立“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
联动治理“解题”。聚焦矛盾尖锐的物业纠纷案件,法庭与“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成员单位“集中会商”“现场分诊”,法庭给予法律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全程监督和后期验收,形成合力化解物业纠纷的工作闭环。“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受理物业纠纷案件2519件,进入调解程序1350件,成功化解1219件,实际履行到位548.5万元。
拓宽“三个辐射” 打通基层单元末梢
走访企业把脉问诊。辖区内企业类型丰富、数量多且集中,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企业金融借款纠纷、企业破产改制纠纷等新类型案件较多,市场主体、涉企纠纷特征明显。组织法官开展“益企行”专项活动,深入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分类走访企业,主动送法上门,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
进市场护航发展。针对辖区内大型市场案件集中、纠纷类型集中、司法服务需求集中的特点,组织法官深入辖区各类市场,围绕市场经营者交易方式不规范、证据留存不全面等常见问题,量身定制“普法菜单”,并将法庭搬到市场,提供咨询、立案、调解的全流程诉讼服务。
多领域巡回审判。在辖区内的集散中心、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企业、高校等地设立了多个巡回点,选取群众关注度高、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开展巡回进乡村、进企业、进市场、进高校活动,扩大示范效应,引导潜在矛盾纠纷以非诉方式实体化解,实现精审一案、化解一片、教育一众的良好效果。
依托“三个载体” 躬身实践“枫桥经验”
田间地头察实情。坚持办案走出去、深入田间地头、工程现场了解案情,就地办案,随案普法,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效果。建立法官联村工作机制,打造7个流动审判小组,以定期开展走访、巡回审判、矛盾调解、法治宣传和专题讲座的形式主动向前一步。
指导调解优素质。研究制定《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特邀调解员补贴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创新形成“三三调解法”“协助调解法”等特色工作方法,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在全省法院法官助理业务培训班、西宁市人民调解员培训班讲授分享。
绿色通道解民忧。针对部分老弱病残孕或因其他情况无法到庭参与诉讼的当事人,推出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为避免当事人两地往返奔波,推出预约立案、跨域立案。对农民工维权案件,简化诉讼程序,开通快立、快审的“绿色通道”,以“精”审理促高效,以“优”服务暖民心。
激活“三个驱动” 释放社会治理效能
示范诉讼解码类案化解。以辖区内房产纠纷、物业纠纷、土地经营权承包纠纷等多发性矛盾类型为重点,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法律关系的案件,采取示范判决的方式先行审理,通过精审一个案件,示范带动大量后续纠纷、潜在矛盾妥善予以化解。
繁简分流赋能提质增效。分别组建指导诉前、速裁、简案、繁案4类专业化审判团队,形成小微案件诉前办、简单案件快速办、复杂案件精细办的办案模式,确保案件实现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院校联动释放解纷活力。联合青海师范大学法学院建立法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学校轮流选派10名大学生长期进驻法院开展多元解纷工作,与审判团队合力化解诉前案件635件。
近年来,城北区人民法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荣获“青海省依法治省先进集体”,城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睦邻”调解工作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在今后的工作中,城北区人民法院将继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不断用新思想找方向、用新观念闯路子、用新举措增实效。锚定关口更前移、合力更扩大、解纷更专业、治理更深化的工作目标,通过持续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联治减诉、联调化诉,不断强化多元解纷的集成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发挥法院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为加快推进“首善之区”生态宜居品质城北建设不懈努力。
刊登于2024年9月27日《青海法治报》第13版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