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记者 张郗郡 通讯员 张赢 孟倩羽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新’,而是发展模式‘新’、发展内涵‘新’”,9月29日,樊建平在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深圳理工)成立大会上,就“新型”二字给出了深圳理工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建平表示,深圳理工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力在新理念、新方向、新方法、新条件上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的办学特色,以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设施平台、孵化器、产业园、投资基金“六位一体”创新要素建设专业学院,力争实现建一个学院、产一流成果、强一片产业。坚持“小而精”办学,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强,在细分方向上集聚拳头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坚持政民合作共建、增强造血能力,广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支持、自己造血”的叠加效应。通过打造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与校园文化,为教育和科研提供“七分服务、三分管理”的软环境,让学校成为学习和工作的“乐园”。

深圳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新”的。据樊建平介绍,学校建立“学院+研究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学院专注于教学,研究院专注于科研,书院专注于素质教育,构建三维人才培养体系,利用研究院在广度与深度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利用书院帮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念。为培养学生专业爱好、支持个性化发展,在教学安排上全员本科生每周4天上课+1天科研实践,开展“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三轨培养,营造宽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实战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深圳理工面向全球一流大学,引聚一流的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建立了与深圳先进院等一流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的人力资源体系,现拥有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近百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从海外引进的大师们放弃原本舒适的环境,怀揣的报国情怀与深圳理工的理想追求实现双向奔赴;深圳理工将通过探索符合国际化的“预聘、长聘”制度、构建开放包容创新的生态环境,打造大湾区的人才高地。

“回望深圳理工的发展过程,就注定了与这座特区城市、与改革大时代紧密相连。”樊建平说,深圳理工是融入深圳城市血脉的大学,是一所继承特区改革基因的大学,自带中国科学院“开展建制化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圳理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紧紧围绕“国家所急、地方所需、自身所能”,建立与深圳共生共荣共成长的校地关系,奋力在深圳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城市中勇当尖兵,切实展现出特区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立大会当天也是深圳理工首届本科生的开学典礼。樊建平对新生提出了希望——“我希望深圳理工的学子要牢记‘修德正身、知行合一’的校训,积极践行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要敢于‘上天入地’、星辰大海,不走‘寻常路’,可以不争第一,但一定要做唯一,既要能独立思考、合作共赢,又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做到年轻时不犹豫、年老时不后悔!”

展望未来,樊建平表示,深圳理工要“争取在深圳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努力把深圳理工办成深圳人民满意的学校、办成全国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