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阜阳奔赴,颍上向上。9月23日晚,“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在颍上县八里河畔启幕,以光影为名,共庆丰收。朱利苹、雷达沛等颍上新农人作为嘉宾参加了开幕式,他们所在的涉农企业为颍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开辟新路径。活动期间,200余名“小青团”志愿者投入盛会保障的各个环节中去。

9月23日晚,“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在颍上县八里河畔启幕,现场4000多名农民群众与影视行业代表,以光影为名,共庆丰收,共同编织一幅“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的绚丽画卷。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宁启文主持开幕仪式,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的节日祝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徐淙祥发表感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宣布开幕。

“每一个丰收都来之不易。”徐淙祥说,“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甜。今天的幸福是我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也是党和国家好政策,科研工作者好技术好办法,一起‘种’出来的。”徐淙祥的感言说出了农民群众的心声,也是举办乡村电影周的初心。

徐淙祥和我省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副书记马奔、凤阳县小岗村代表徐富杰、颍上县代表陶瑞程、“千万工程”示范村浙江安吉县余村代表俞佳慧,登上丰收的舞台,用自己真实的故事《向祖国报告》——“我的家乡正在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农民亲手建造的“天下第一农民公园”建设者模范群体、公益志愿者队伍代表、“村嫂”代表,也用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出心底的新时代礼赞。

丰收的田野是秋天最美的样子,也映衬着农民最舒畅的笑颜。活动现场,1500架无人机表演在颍上县的夜空绘就绚烂图景,展现了颍上管仲文化、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及农业科技主题。歌曲《丰收》《我们》《中国美》《美好新时代》《这样的好生活》《天南地北唱中华》《光芒》《等你在颍上》和戏曲《淮河风情》等“庆丰收、颂和美、赞时代”歌舞,唱出群众心中美好生活向往,唱响为祖国母亲庆贺75周年华诞的美好祝愿。

据悉,乡村电影周脱胎于“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今年已经步入第七年。作为一档全国乡村文化IP,电影节连续三年入选年度“中国电影大事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年度大型文化活动。乡村电影周不仅为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提供展示的平台,也不断为乡村电影创作发展赋能。

志愿服务

“小青团”志愿者再出发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在颍上县举行,“国”字号盛事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此次盛会既是颍上县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实战检验”。为全力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此次盛会的保障工作,团颍上县委闻令而动,面向广大青年发出动员令、倡议书,招募200余名“小青团”志愿者,投入盛会保障的各个环节。

广泛招募 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

此次志愿者招募工作,团县委采取“社会面+学校面”的双层招募模式,一方面联系颍上技工学校,挑选形象气质好、能力素质优、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吸纳进志愿服务队伍;另一方面依靠团属青年志愿者协会、颍上县红雨伞志愿者协会等招募社会青年志愿者,优先招募有重大赛事服务经验的志愿者,重点考察人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反映,保证人员素质。通过拓宽招募渠道,此次志愿者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合理,新老结合充分,既有学生志愿者的蓬勃朝气和充沛精力,又有社会志愿者的经验加持,保证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精准培训 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团县委在招募工作结束后为青年志愿者进行了岗前培训。培训会上,志愿者协会的资深志愿者骨干向志愿者们分享了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期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团县委工作人员对志愿者在本次活动上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了详细分工,并对活动工作指引进行解读。县技工学校就本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纪律要求和规范对学校志愿者们进行了强调,并代表校方提出具体要求。团县委相关负责人对培训做总结,并传达了团市委对此次青年志愿者参加本次活动的要求。一是要增强主动性,强化担当,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丰收节。二是要团结协作,听从指挥,服从管理,遵守大会的有关规定。三是要提升专业性,明确服务职责,做好各项环节的志愿服务。希望青年志愿者用热情的态度、专业的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充分展现颍上青年的良好形象。现场还进行了答疑解惑和交流发言。通过内容丰富、靶向精准的培训,既整体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明确了任务分工和纪律要求。

统筹分配 确保志愿服务精确到“点”

为最大程度提高服务效率,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团县委经过充分调研和细致考量,将200余名志愿者分为外围服务和内场保障两大板块,同时外场和内场又细分多个服务小组,精准对接高速出口、高铁站、入住宾馆和主会场各区域,做到服务“无死角”。各小组由团县委工作人员任组长,学校教师和协会骨干成员担任副组长,统筹调配车辆,分配物资,下发任务,处理应急事件,做到组织有序、信息畅通、高效运转。

大型活动保障是志愿服务队伍能力和素质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对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的考验。团县委坚持在服务过程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让每一次盛会都成为颍上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成长的机会,展现颍上青年朝气蓬勃、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

新农人

朱利苹:“酱”心制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前,我在上海摆地摊卖酱菜,属于无证经营。”朱利苹快人快语,对有些“不堪”的过往,没有丝毫遮掩的意思。

出身酱菜世家的朱利苹,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制作酱咸菜,晒萝卜、酱黄瓜、泡豆角、醋大蒜,洗菜、揉菜、浸菜、压石、封缸等,她无所不会,全是古法传统工艺。

2000年,朱利苹与他人合伙经营起萧山酱菜厂,开始崭露头角,生产出来的酱菜进入浙江多家商超,深受顾客欢迎。2008年,再接再厉的朱利苹创立了杭州瑞诺食品有限公司,并给自己的酱菜注册了商标——“颍思坊”,取思念故乡颍上之意,坊是小作坊的意思,“当时没敢多想,压根没想到能做到今天这么大,所以特别满足和感恩”。

2016年,朱利苹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在颍上县创办了安徽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颍盛),公司集农产品种植、研发生产、经营销售于一体,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品以韩式泡菜为主,酱菜、腌菜、凉菜、卤菜为补充,并与沃尔玛、盒马、大润发等商超合作。目前,年产各类泡菜超5000吨,省内领先。

但并非都是坦途,“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时压力特别大,每次走进工厂感觉里面的空气都有几百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朱利苹说,食品行业100-1=0,安全健康卫生最为重要,做不到百分百就要砍掉百分之百,唯有把食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进到知名大型商超的货架上。

朱利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颍盛的可视酱菜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全副武装”,工作服、头套、手套、口罩,一个都不能少,俨然像一个个正在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

颍盛有个专门的洗衣房,里面挂着一件件工作服,“员工穿的工装都由公司统一负责清洗、杀毒和晾晒,以保证衣服洁净的标准化,确保穿上后能不带任何洗涤液的气味进入到操作间,以免影响酱菜的口感。”类似这样的要求,在颍盛还有很多。

高标准的要求,源自朱利苹宽阔的视野和善于学习的品质,她常去国外食品公司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有人问她,国内企业还不够你学的吗?朱利苹说,国内国外都要学,都要去看看,见多识广才能知不足、更精进。她改良韩式泡菜,使其更适合“长三角”顾客的口味;她收购最地道的食材,确保酱菜口感最佳;颍盛生产的香辣萝卜里有5种辣椒,有人问她,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品种?她说,各尽其用,有的是上色的,有的是增香的,有的是增辣的,有的是提味的,有的是好看的......

儿子是朱利苹的另一种骄傲,“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生,学习数学、金融和财务,我让他先在外面吃苦,学习真本事,回来再跟着我干,将‘酱菜世家’的接力棒接过去”。

颍盛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良种,带动农民种植,并按照保护价足量收购,带动了7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预计2024年公司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雷达沛:稻花香里说丰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诗营造出的情景,对安徽颍尚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雷达沛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雷达沛,福建宁德人,来颍上县已经有四年了,自称是一名“新颍上人”。“我主要负责稻蛙共养,打造生态牛蛙全产业链。”雷达沛指着眼前的千亩稻蛙综合养殖基地说,稻蛙生态种养是种新兴农业业态,平地里有拦网,空中有遮阳网,可收可放,套养即可。2020年,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颍上县,并与厦门集美大学、颍上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努力打造颍上县乃至沿淮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循环发展产业园样板区,“每亩放4000只牛蛙,能产出2000斤成蛙,在不影响粮食种植的情况下,做到麦、稻、蛙连作的方式,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双收、万元产值的效果。”

据雷达沛介绍,牛蛙高蛋白、低脂肪,水稻田里养的牛蛙比在池塘里养的更好:脂肪少、肉多结实、肌肉恢复反弹性快,“我们原本是做三产销售终端的,后来发现顾客对牛蛙的品质要求较高,于是决定来颍上县自己来做,确保产品的高质量”。

底气来自牛蛙不愁卖,“我们为全国最大的牛蛙餐饮公司供货,对方一年需要8000万斤牛蛙,而颍上县乃至整个阜阳市牛蛙年产量只有1000万斤,远远不够”。

公司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养蛙,给农户提供苗种、饲料、技术,最后收购成蛙,让三产串联在一起,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稻蛙共养还能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把牛蛙排出来的粪污转化为有机肥,供水稻吸收,让外在的施肥逐年减少,“明年就不用给水稻专门施肥了,种出来的水稻也非常绿色,实现生态循环”。

去年,公司完成1200亩稻蛙综合养殖基地建设,配套牛蛙暂养面积100亩,生产生态牛蛙450万斤、优质水稻10万斤、优质莲藕90万斤,实现产值7500万元,利润2100万元,产品90%以上销往长三角地区,为产粮大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树立新标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开辟新路径。

(记者徐徐采写,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