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金秋九月,金黄色的稻田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展现了一幅生态种养的美丽画卷。近年来,随着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稻鱼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在全国多地蓬勃兴起,不仅促进了粮食和水产品的双丰收,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稻鱼共养,产业融合

稻鱼共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鱼类的活动则有助于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的生长。稻鱼共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空间和水资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据楚雄日报报道,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整齐的稻田里稻穗饱满,羞答答低垂着,秋风吹,稻穗笑弯了腰,鱼儿欢腾。作为全县稻粮主产区的龙川镇,全镇稻田面积达到0.4万亩。依托水资源丰富和平坦区域优势,龙川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稻油轮作”“稻鱼综合种养”等模式,在传统水稻种植中向土地寻求多份收益的同时,不断激活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蹚出一田多收新“稻”路。

2024年,全县以水稻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田块为重点,科学规划“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田块1200亩,其中龙川镇600亩,居10个乡(镇)之首。“稻田+鱼”“稻田+虾”的新型种养模式,实现了种植养殖业双丰收。

“我家今年种植稻谷10亩,田里放了鱼虾。每亩鱼虾大概能收获35公斤,按照30元每公斤计算,除去成本亩均可获利1050元。同时,每亩可收稻谷650公斤,按每公斤4元的价格出售可实现收入2496元,10亩稻田稻鱼总收入可以达到2.6万元。”灵官社区种植大户李正生开心地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

不仅如此,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加快了良田改建步伐。2024年内完成车子塘、火星、罗家屯改田整田1300亩,将每块田改到2至3亩,通过小田改大田、深耕培肥土壤、加固田埂、加宽田间道路、疏通水渠,提高稻鱼共生的空间,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实现高产高效。

鱼肥水美,生态循环

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规律。在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鱼苗,鱼类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的生长。

据中安在线消息,安徽肥西三河镇龙安社区养殖基地内,一块块绿色的浮床上种满了水稻,漂浮在水面上。沉甸甸的稻穗已经成熟,养殖大户阮守云和工人们正将浮床拉到岸边,准备收割水稻。

“趁着天气转晴,抓紧时间收割晾晒,看看今年咱鱼塘里种出的水稻收成咋样。”阮守云说,他从2019年开始在鱼塘里试种浮床水稻,今年种植规模扩大到7亩,按照亩产300公斤计算,预计今年水稻的总产量能达到2100公斤。

“鱼塘种植漂浮稻,可降低改善池塘水质的投入,同时增加鱼的密度,实现‘鱼稻共生’。”肥西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工作人员郑高峰表示,目前全县的浮床稻田还处于小范围试验阶段,这种水稻种植模式在管理上比常规的水稻更方便,不需要进行犁田、灌排水、除草等作业。浮床水稻的种植既扩大了水稻未来的种植面积,同时也发挥了治污的作用,实现生态化循环利用。

科学种养,振兴乡村

渔稻综合种养通过在同一稻田内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水稻的正常生长,还通过水产品的养殖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收益,使农民获得更多收入。

据广西新闻网消息,近日,在融安县大良镇新和村的稻鱼养殖基地里,稻浪滚滚,鱼儿欢跳,稻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忙着捕捞禾花鱼,田间地头的欢笑不绝于耳。时下,稻田内水稻和鱼类相继成熟,迎来稻鱼“双丰收”。

“我们的稻鱼养殖基地面积将近50多亩,通过‘公司+村集体’的模式,实行稻鱼种养,每亩水稻和鱼的效益在2000元左右,相比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每亩增收了1000多元,这种绿色生态的种养方式,不仅提升了水稻的品质,让米粒更加饱满、口感更加香甜,还提升了水稻种植的附加价值,为农民们开辟了另一条增收渠道。”大良镇新和村党支部书记莫远海说道。

“大良镇深入探索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养效益、维护生态发展等于一体的稻鱼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打造‘宜鱼稻田’、推行‘稻鱼共养’、最大限度地释放‘鱼米价值’,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水稻种植的热情,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助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大良镇党委书记江昕颐说道。(许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