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冲突,让一直叫嚣要在亚太地区超越中方的印方失去了数十年的经济积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事无非就是外部势力鼓动地区冲突,希望限制中方发展。
然后印方没有相关的思考,选择了忽视地区利益的行为模式,实在让人遗憾,毕竟对于印方来说,发动这场战役的收益点并没有多么明显,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国际声望的抬高。
可我们要知道,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印方本来就作为第三世界的领头羊,具备相当程度的国际地位,根本不需要去和中方争夺什么亚太地位,更何况,中方的主要目的是求发展。
在合作而非对抗的主流风向下,同样主张不结盟的中印双方本来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可谈,从当前的市场份额来看也确实如此,中印的市场交融度大,很容易就可以达成相关合作。
然而两者关系的不断走低,减少了双方的合作项目数量,不得不说,外部势力的挑拨一直是中印之间的极大障碍,那么,到底是谁在背后鼓动地区局势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呢?
细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印方同样是美苏欧的忌惮目标,毕竟印方的地理位置很好,不太需要担忧邻国的冲击,唯一的强国邻居就是中方,而彼时的中方也没去开发西藏。
可以说,印方实际上在从殖民地定位脱离后,就具备了一个很好的黄金发展期,然而印方并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反而在该阶段产生内斗,延缓了发展节奏,正是在这时,中方步入发展。
美苏争霸的整体格局下,中印作为新兴势力自然受到不少关注,特别是产生多方利益纠葛的中方,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在苏方帮助中方建立了早期生产线之后,印方感觉到了威胁。
也幸好印方醒悟过来投身发展,所以才在后续中苏、中美关系走低的情况下,以第三世界领头人的身份应对中方发展对印形成挑战的问题,而当时印方的选择绝不是只有开战的。
同属发展中国家,且还是近邻,中印关系的走向关乎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地缘影响来说,选择友好合作要比无端开战好的多,更能够避免发展初期的国家陷入被动。
而印方却无视了发展前景,对中方会谈人员多次拒绝,直接悍然发动了战事,这不免让人感到疑惑,难道印方真不知道双方的发展情况不适合进行直接冲突,最好是走向合作?
作为从殖民地中挣扎而出的国家,印方自然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细究其思维模式,我们会发现印方的背后其实有不少国家在递刀子,希望中印双方能够互相限制。
换言之,这些外部势力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做一个双重的保障,避免中印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大国地位,或者是希望抢占双方国际地位,这也是中方多次外访调停的原因。
可问题在于,当时的美苏对印方蛊惑太过严重,先后向印方拿出不少支援物资和建设项目,直接让印方产生了误判,当地政要认为,在霸权国家不认可的情况下,中方无力反击。
更何况当时中方确实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甚至说部分地区还在恢复经济,这样的一副面貌和时代背景都给了印方不必要的信心,虽然中印合作有充足的收益,但胜利同样有可观收益。
比如西藏的入藏公路建设明显是绕开了印方线路,导致了印方相关利益受损,如果能够简单取得胜利,自然就能获得超出预期的成果,但印方将事情考虑的太片面了。
首先,美苏频繁送支援物资不是说看重印方,而是看重因为不结盟运动统合的国家群体,毕竟抗美援朝过后,中方就被美苏列为了重点关注对象,印方的影响力还是不够。
但因为竞争局势的影响,印方乘上了发展快车道,美苏发声抵制中方发展,实际上是诱骗印方出手,打乱亚太地区的发展节奏,至于英方的支持则偏向对历史联系的后续处理。
毕竟印方以前是英方的殖民地,虽然印方宣布独立,可是历史遗留因素注定双方会产生一些交集,利益纠葛也比较多,在美苏英这三个国家支持下,也难怪印方感到膨胀了。
不过,中方维持理智的态度应对这场战役,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而是直接撤退,其中既有补给线不充足的实际问题,也有关于限制局势发展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https://v.huanqiu.com/article/9CaKrnK4LLD(环球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