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韶灌精神焕发时代之光

——写在《韶山灌区志》新书发布之际

文/王希台 陈中华 徐冰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2024年9月26日,由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和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室编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韶山灌区志》,在伟人故里韶山正式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灌区志》新书发布会在韶山举行。(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历经八载,十易其稿。《韶山灌区志》的面世,填补了我省公开出版水利建设工程志的空白。

为什么要组织编纂《韶山灌区志》?《韶山灌区志》的编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韶山灌区志》又有哪些特色?且来细细品读《韶山灌区志》编纂背后的故事。

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方志,一域之全史,一地之百科。

为什么要组织编纂《韶山灌区志》?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党组书记黄珂介绍,首先是要铭记历史。

韶山灌区工程是一个历史奇迹。为什么说是奇迹,因为人数之多,号召了十万人民群众参与修渠;因为时间之紧,主体工程十个月建成通水;因为条件之苦,当时水旱灾害频发、物资极其匮乏,主要依靠肩挑手提;更因为工程量之大,劈开了110多座山头,架设了26座渡槽,打通了10条隧洞,挖移土石方3800万立方米。灌区工程给长沙、娄底、湘潭7个县(市)区的145万人带来民生福祉,必须把它载入史册。

其次是要传承精神。

韶山灌区,一座屹立在湘中大地上的水利丰碑,它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自1965年动工兴建以来,韶山灌区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卓越的功能,为农业灌溉、防汛抗旱、城乡供水、水力发电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韶山灌区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写满奋斗与奉献的壮丽史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韶山灌区工程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58年来,韶山灌区始终安全运行,是国家“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第一批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的大中型灌区。

修志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十年磨一剑,《韶山灌区志》的编纂也是如此。

从2016年开始编纂,《韶山灌区志》历经八载,十易其稿。这期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和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编修人员广泛查找资料,寻访当事人,不断修改完善。志书得以顺利出版,是不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韶灌精神的一种生动体现。

守正创新 打造名片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将特色志的目光聚焦韶山灌区,用方志的厚重定格灌区建设和管理的艰辛历程,用方志的通透讲述灌区的昨天今天、寄望明天,拓展了选题视域,创新了编纂手法,推动了方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韶山灌区志》作为一部特色志,它的主要特色有哪些?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室主任刘奖红认为,《韶山灌区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了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物资那么匮乏,条件那么艰苦的时代,为什么要建韶山灌区,《韶山灌区志》以事实作了深刻的回答。湘中地区一直以来水旱灾害频发,十年九灾,民不聊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以来造福人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才有了韶山灌区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推婚期修韶灌的戴冬桂获赠《韶山灌区志》。 (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二是突出传承红色基因。条件那么艰苦,为什么能建成韶山灌区?《韶山灌区志》也作出了深刻回答。那是一个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精神饱满、激情洋溢的时代,因为建设者们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大脑,不怕苦不惧难,党员冲锋在前,人民群起响应,高度的政治和思想自觉使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激情勃发,立志攻坚克难,藐视一切困难,才建成了今天举世瞩目的韶山灌区。今天的韶山灌区,已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灌区的荣光,就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荣光。

三是该志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志与一般地方志书相比,它在篇目设置、内容选取、体裁行文、装帧印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比一般志书具有更强的可读性:篇目设置上经纬交织,既顾及历史发展过程,又充分考虑事业发展各领域面貌,不拘泥于一般志书“横排竖写”原则。在内容上,融真实性、科学性、生动可感性于一炉,既按工程要素、进度进行记述,又融入了不少历史、文化、生态内容,如修建原因中追溯到了清代以来涟水流域的水旱灾害情况,风景名胜中融入了大量历史人文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兼备,引人入胜。在体裁上,述、志、图、表、录相结合,特别注重图文并茂,相辅相成,用图片再现历史画面,比单纯的文字记述更形象、更感性。在行文上,该志有些地方突破了一般志书“述而不作”“述而不描”原则,行文灵活,笔法生动,特别是“效益”章,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描述性语言,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装帧设计上,全书彩印,既庄重典雅,又鲜活灵动,既能激发收藏兴趣,又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以志化人 重在致用

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连接着民族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这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韶山灌区工程体现了锲而不舍、创新创造、人民至上的时代品格。《韶山灌区志》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生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它的编纂出版对湖南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造以韶山等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具有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银河渡槽。(贺文杰 摄)

《韶山灌区志》从历史深处、人们身边着笔,细陈灌区特色,书写工匠风采,全景式重现了当年建设者以血肉之躯战暑热、抗严寒、劈山岭、填沟谷,“修好渠道练好人,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壮举。这些建设者,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这段经历,就是他们壮丽的青春、奋进的征程。“怀瑾握瑜,成风化人”,这部作品,可以构筑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韶灌、了解湘潭、了解湖南的津梁,成为湖南联通全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韶山灌区志》的编纂出版,是对韶山灌区历史的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生动地再现了韶山灌区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从运行管理到效益发挥的全过程。

《韶山灌区志》是和《岳阳楼志》《洞庭湖志》《炎帝陵志》《舜帝陵志》《岳麓山志》相提并论的湖南省特色志。全书10章49万余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记述了从1958年兴建水府庙水库到2015年近60年韶山灌区工程决策、建设、管理、效益、影响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侧面彰显湖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

《韶山灌区志》这一优秀成果是湘潭市在拓展志书编纂领域、创新志书编纂方式上的有益的、成功的探索,它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为我们研究灌区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对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留住历史记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现实角度看,《韶山灌区志》中所蕴含的治水理念、管理经验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山灌区精神,将为我们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强大的动力。

《韶山灌区志》将成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座别样的大学堂,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韶山灌区志》的出版发行,将让更多人认识湖南、认识湘潭、认识韶山灌区。《韶山灌区志》的出版发行,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励全市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拼搏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