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图书馆“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一部部世无二帙的珍贵古籍,让读者一睹国宝的魅力,感受古籍修复背后的匠心传承。9月29日,由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韵芳华 盛世重光:新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展览”在南图负一楼展厅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展看懂古籍的N种装帧方式

罕见的古老梵夹装《贝叶经》,经折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五十五卷》,蝴蝶装《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古韵芳华”中,不同装帧形式的馆藏古籍一一铺陈在展柜之中,尽显古籍的装帧和写印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籍究竟有多少种装帧形式?在西汉末年纸产生以前,“书”载于竹简、木牍、帛等,装帧多以卷轴、折迭形式为主。随着纸普遍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书籍外观开始发生变化,旋风、梵夹等便于阅读的装帧形式应运而生。当雕版印书日益兴盛,“折迭册叶,装订成书”逐渐成为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宋元两代常用的“蝴蝶装”、明代流行的“包背装”,以及清代盛行的“线装”,都是在册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中,宋代盛行的蝴蝶装是书籍装帧册叶制度的开端。每张书叶版心向内对折,再将折好的书叶按顺序叠放,折口处抹浆糊,将书叶粘连在一起,再用书衣包裹装背。每当书页展开时,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在翻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出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了蝴蝶装的装帧形式。它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于淳熙二年(1175年)在严州府首次刊刻,世称“严州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馆之宝”联通古今时空对话

质地粗厚的黄麻纸、整齐舒朗的排版、端庄隽秀的楷体字……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了南京图书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蟠室老人文集》,此本也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蟠室老人”是南宋大臣、文学家葛洪的自号。他是浙江东阳人,该书最早保存在东阳葛氏祠堂里,光绪年间时还有11卷。解放以后它出现在上海一家纸厂的废纸堆中,只存有第十四、十五两卷了,1953年,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将其拨转给了南图。

《中国版刻图录》在全国重点图书馆搜集图录时,南图的《蟠室老人文集》被赵万里先生选中,带回北京修复。1959年“国手”张士达以整旧如“旧”的方式,采用“黄装”形式对原有的蝴蝶装进行改造,在书页中加了衬纸,粘粘书口,保留了蝴蝶装的外形,使其更为坚固。

修复完成后《蟠室老人文集》放在楠木书盒中送回南图,现在第十四卷护页中间的下方,仍粘有一张写着“一九五九年一月张士达装”字样的签条,这也是“国手”张士达唯一一本留有名字的修复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年近700岁的元代医书《永类钤方》、300多岁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书稿等,都在展览中露面。在一张张泛黄的纸页里,观众可以感受古籍修复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中,既有很多传统的修复手段,还展现了很多当下对于古籍修复新的认知。”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振彬表示,希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把本次展览当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修复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体验古书“复活”之趣

古籍修复究竟有哪些流程?在展厅内,搭建了一间“古籍修复室”,陈列展示修复工具、用纸、染色材料等传统用具,压力机、纸张纤维仪等现代化修复设备以及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规章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验古籍装订,亲自动手装订一本属于自己的线装书;体验传拓技艺,让不可移动的文物“复印”到纸上带回家;体验流沙笺,制作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古籍修复,展厅还设有互动区,定期开展流沙笺制作、雕版刷印、活字刷印、古籍订线等体验活动。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开展当天及10月1日,还有修复师现场演示抄纸、拓印和书叶修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