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标志 欢庆长江大桥落成通车 中苏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结晶 人民的桥 人民的心

【人民日报 1957-10-16 第4版 】

(本报记者 曹葆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盛况

今天的长江,今天的武汉,完全沉浸在欢腾中。老远老远,就望见一顺溜的两排红旗,沿着桥边从长江北岸插到了南岸。江上的许多船舶也扯起了各色的彩旗,迎风飞扬。一大早,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沿着栽有许多绿树、红花的大道往桥上涌,一直涌到龟山、蛇山和长江大桥的公路桥面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有干部、学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和临时赶来的外地人民,有的还扶老携幼全家赶来这里。原来,市里预计参加长江大桥通车的人数是两万,后来又增加到四万、五万。今天实际又增加了多少人呢?在这只见万头钻动的人海里,谁能数得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盛况

婴儿的名字

今天,市内各条街道也悬旗结彩,密密地扯满了庆祝长江大桥通车的横幅标语。许多商店的橱窗,都用各色商品布置成长江大桥的模型。许多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社,还以长江大桥来命名他们的新产品,有“大桥牌”的雨衣和衬衫,有“大桥牌”的糖果和糕饼,有“大桥牌”的酱油和香烟。还有许多人家以大桥给新生的婴儿命名。光是在龟山脚下的一个派出所里,两年来就登记了这样名字的婴儿两百来个。其中取名“建桥”的二十五人,“汉桥”十五人。武汉市有多少个派出所,该有多少个以大桥命名的婴儿啊!人民热爱长江大桥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工程正式开工不久,我就听说有个名叫李昌的七十六岁的老人写信给滕代远部长“控告”武汉大桥工程局:“他们为什么不让我参加长江大桥劳动呢?我的儿子们能很好的供养我的生活,我参加工作不要报酬,我仅仅想成为长江大桥工程建设的参加者,那怕是让我在大桥工地打扫厕所也行。”侨居新加坡三十年的许培新回国参观大桥后,马上给大桥工程局寄来六千元港币,并且说:“几十年来,梦想不到的事,现在业已成为现实。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意。”内蒙古桃力民小学的少年先锋队员们,从老远寄来一幅锦旗,上面绣着光彩夺目的长江大桥模型和“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竣工”的红字。在为长江桥头铺路、植树中,武汉市有五万干部踊跃参加了义务劳动,其中有市长,有将军,每一个人都想用自己的劳动,在长江大桥建设事业中表达一点心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长江大桥老照片

欢腾的日子

在今天长江大桥通车的日子里,就更热闹了。武汉市的乐队、合唱团,在桥头举行音乐会,演奏了歌颂长江大桥的歌曲。女歌唱家王昆、郑兴丽从北京赶来参加了这个盛会,不能赶来的梅兰芳、常香玉、侯宝林、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都将自己精彩的节目录音寄来。本市的名演员陈伯华、高百岁和许多剧团,都在为长江大桥通车作专门演出。

九点三刻,李富春副总理来到了挂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横幅的铁路桥头。铁道部长滕代远和苏联运输建设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手挽着手,被摄进了镜头。当典礼在鞭炮声中开始时,一架飞机飞过来了,撒下了传单,一束束气球也升上天空,拖着“庆祝长江大桥提前胜利建成”和“中苏友谊万岁”的长幅标语。

十一点三刻,一列由北京开出的特别快车开来了。当李富春副总理剪开横在铁路桥面的红彩后,这一列前面挂着毛主席像的火车,便在欢呼声中驶过了长江大桥,直奔向祖国的南方,奔向邻近越南的广西凭祥。

一千多位中外来宾上彩车了。这里面有革命老人何香凝,她是由廖承志同志陪伴来的。她昨天坐着小车参观了大桥,今天早晨写出了一首诗。1913年曾在武汉首次测量过长江大桥的吴鹏、陈长镃,也从北京赶来参加了这个盛会。吴鹏讲:他测过桥址后,就参加了川汉铁路修建工作,两个工程在旧社会都没有成功。但在解放后,他参加了成渝铁路的建设,修成了四川的第一条铁路。现在,他七十二岁了,又赶上了长江大桥落成通车。

当李富春副总理将横在公路桥面的彩绸剪开后,由几百辆汽车组成的车群,以解放牌汽车和北京牌公共汽车为前导,驶过用五色草植成“和平万岁”与和平鸽图案的武昌桥头驾驶向汉阳。沿途的穿戴鲜艳的妇女和儿童们都摇着花束,向车群欢呼。一千多只和平鸽也展翅飞翔在大桥上空。这是人民的桥,是和平的桥。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苏联派来的二十八位专家,始终同我国工人一起,日夜坚持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他们试验,他们研究,他们终于创造出了世界最新的建桥技术,创造出了两年零一个月建成长江大桥的奇迹。铁道部党组对这座桥的鉴定是:“优异的成就,卓越的创造。”智利诗人聂鲁达也为长江大桥写了首短诗:“这座桥不仅有用而且美好,不仅巨大而且精巧。象中国的刺绣:那样的透明,那样的明朗。今天的工作,带来了明天的幸福和愉快。”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热爱长江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长江大桥邮票

“看不见,摸摸也行”

当满载棉花、芝麻的载重汽车驶过桥后,几万人就涌上了桥。几天前,我就听说在汉阳桥头附近居住的八十三岁的朱治兄老大爷,从大桥开工以来,就每天坐在门口看,大桥的钻探、修桥墩、架钢梁和铺路面等全部建设过程,他都看到了。他这次又约上他的老朋友们,要在今天从桥上走到武昌去玩一天,然后再从桥上回来。这件事被建桥街的谭瞎子知道了,他也要去,而且很坚决:“我看不见,摸一下桥也行。”他们只好同意说:“好好好,你看不见,我们讲给你听。”我很想在桥上找寻这群老人,但在这从桥上一直延长汉口中山大道的人群中怎么找得见呢?在桥上欢舞的龙灯、狮子灯和采船,使我想起每年元宵公演的“天下第一桥”京戏,它歌颂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桥——洛阳桥,描述了人们在桥上的欢乐,但要同今天的盛况比起来,它就黯然失色了。

武汉长江大桥特写通讯选集[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