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哪怕是十恶不赦之徒,既然他能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主导历史走向,必然有他出现的道理。

比如,慈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不要看她的历史评价负面居多,她能为散架在即的清朝续命50年,把满朝文武拿捏得稳稳当当,说明其手段非常人所能企及。

明朝走向灭亡的最后数年,真可谓天灾地荒人祸不断,崇祯皇帝疲于应付,满朝文武昏招迭出,终至大明王朝在李自成的炮火声中,画上了句点。

历史不可能重来,但是可以假设。

我们假设一下,难道明末真的只有死路一条,这个死局有破解之道吗?

答案是肯定的,要想破解明末死局,不妨学学慈禧。

慈禧接手的清朝,表面上看要比明末好一点。

实际上,晚清的问题比明末更加复杂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的主要问题是文官集团、地方起义和山海关外的后金。

晚清,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外部列强横鼻竖眼。

可以说,华夏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面对如此混乱的大环境下,慈禧是如何缝缝补补维持50年的。

绝招只有一个,放权。

一是放开地方团练,朝廷正规军不够用或者战斗力低能,同意汉族大地主阶级自费搞地方武装。

这才有了后来的湘军、淮军、北洋军等地方军事政治集团。

这个办法太高明了。汉族地主阶级被压制上百年,他们太渴望拥有私人武装来保护既有的荣华富贵,同时可以借此争取朝廷的重视。

面对外来侵略和地方叛乱的问题,地主阶级与朝廷的矛头是一致的,大家是一条利益链上的蚂蚱,朝廷为了保住皇家富贵,地主想保护私有财产。

你想,地主阶级能够不玩命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朝廷允许地方兴办洋务。兴办洋务与上一条是相互配套的措施。允许地主在地方搞私人武装,必须有资金支持,让地方地主兴办洋务是给地主一条挣钱的路子。

地主办洋务挣了钱,他得给朝廷上交赋税,他自己挣到钱,就有更大的资金来吸纳壮丁,添置装备,地方武装力量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更加有能力保卫大清。

说到这,可以顺道解开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晚清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拥兵自重,但没有一人站出来造反的问题。因为造反与否,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相反代价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摸清了整个大清的时局,谁都不敢轻易挑头,万一成为众矢之的,便是万劫不复。

再者说,朝廷已经把兵权和财权下放到地方,他们已经是地方土皇帝,根本没有铤而走险的必要,不如静观时局之变。

慈禧放权,虽不得已而为之,但确实高明。因为她十分清醒地看到,只靠那些不成器的八旗贵族已经无法应对此大变局。在内忧外患不断地状况下,能用的人只有朝堂之上满朝文武,若是把他们再逼走了,大清只会提前把这条死路走完。

在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相比而言,弱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朝历代从不缺能人,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能臣。有是有,但崇祯不敢用,也用不好。

你看明史当中的相关记载,崇祯俨然是一个唧唧歪歪、心浮气躁的政治新手。有个袁崇焕,还被他凌迟处死。

本来文官主导的地主阶级已经躺平,袁崇焕一死,武将阶层也跟随躺平。

到这一步,大明王朝彻底没救了。

有人会说,这个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破局。此话确实没毛病。它也只能是延缓续命,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这是封建王朝原始设计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封建王朝诞生,注定不会存在盛而不衰不亡的朝代,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延缓续命在想办法。

就局论局,就事论事,晚清的慈禧是很高明的。虽然她的权谋阻碍了更先进文明的到来,但就她所代表的立场来说,已经超越了九成的末代封建当权者,比那些大老爷们高明百倍不止。

打个比方来说,慈禧的高明之处是把独资公司变成了股东制企业,自己坐首席董事长的位置,其他地主阶级都是股东,变相地分给汉族地主阶级部分“股权”,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给公司挣钱的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虽有血气,誓死捍卫祖宗基业,不肯分与他人,宁愿死也要死在江山改姓的前头,结果只能说是如愿以偿。

所有的地主阶级都没有股东意识,朝廷永远把他们当成老朱家的长短工,干不好的话,轻则卷铺盖走人,重则性命不保。。

老板不拿我当人,那我只能盼着老板早点破产,打工在哪打不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