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古时候有一户姓徐的人家,夫妻二人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他们的心头肉,从小就精心培养,希望他能成才光宗耀祖。

在儿子十八岁那年,徐家为他说了一门亲事。新娘是邻村的一位貌美如花的十六岁女子,听说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女。两家门当户对这门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

婚礼当天整个小镇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新郎忙着招待宾客,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到洞房。可能是喝了些酒,新郎有点晕乎乎的。新娘趁机提议玩个游戏,出了个对联让新郎对,对上了才能掀盖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娘的上联是:"点灯登阁各攻书"。

这可难倒了醉醺醺的新郎。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下联,只好跑到书房去琢磨。谁知他竟在书房里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新郎懊悔不已,赶紧去向新娘赔不是。可新娘却说昨晚他已经回来对上了对联。新郎听了一头雾水,他明明记得自己睡在书房啊。

聪明的新娘意识到了不对。在古代贞洁是女子最重要的品德。她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悲痛欲绝之下上吊自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新娘父母悲愤交加,认定是徐家害死了自己的女儿,于是告到了官府。官府也认定新郎有罪,直接把他关进了大牢。

这时包拯恰巧来到了这个小镇。他听说了这个案子,觉得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于是他开始仔细调查。

包拯先是询问了新郎身边的小厮和新娘身边的丫鬟。他们都说,那天晚上新郎确实睡在书房,但有一个男子进了新娘的房间对出了下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意识到凶手一定是个读书人,而且与新郎关系匪浅,不然不会知道对联的事。他决定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来引蛇出洞。

衙门贴出告示说包拯大人要找一个有才华的人任职,谁能对出他出的上联,谁就能得到这个职位。

一时间应试者蜂拥而至。包拯出的上联是:"等登灯阁各攻书。"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大多数人都对不上来。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个年轻的书生站了出来,脱口而出:"移椅依桐同赏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下联不仅对仗工整,意境也十分优美。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包拯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将这位才子带到了衙门内堂,却没想到这里早已埋伏好了新郎和证人们。

看到这个阵仗那位才子顿时面如土色,明白自己中了圈套。在包拯的严厉质问下,他终于招供了自己的罪行。

这个人是新郎的同窗好友。婚礼那天他本想去闹洞房,却无意中听到了新娘出的对联。一时鬼迷心窍,他冒充新郎进了洞房犯下了这桩大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古代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往往忽视了年轻人的感受和选择权。虽然徐家儿子和那位女子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但他们并没有相处的机会就被匆匆订下了婚事。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贞洁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新娘在发现自己可能被玷污后,第一反应就是自尽,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严苛要求和巨大压力。

新郎好友为了一个可能的仕途机会铤而走险现身对答,这种不顾一切追求功名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虽然破了案,但他利用了读书人的虚荣心和功名欲望,虽然抓住了真凶,但同时也可能伤害了其他无辜的应试者的感情。

这个案子中最无辜的就是那位新娘。她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虽然包拯还了她一个公道,但失去的生命却再也无法挽回。

我们今天回顾这个案子不仅是为了感叹包拯的智慧,更是为了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朋友们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