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通辽9月30日消息(记者魏全民 见习记者杨亚东)“欢迎麦新同志的上海‘家人’来开鲁,重温麦新曾经工作的地方,感受‘人民音乐家’的革命情怀。”

临近国庆节,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向上海发出一份“红色邀约”。

麦新,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只要说到他创作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曲调很多人能马上哼唱出来。

麦新,1914年12月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的麦新,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他曾在自传中写道:“五卅时我正11岁,在上海一家工部局的外国式学校—格致公学读书,亲耳听到南京路上的枪声,亲眼见到罢课、罢市等情况,这给予我很大的刺激,使我对帝国主义有愤恨的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麦新便开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他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声震中外,极大激发了全国民众同仇敌忾、杀敌抗日的斗志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新在开鲁工作时的场景(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抗战胜利后,麦新于1945年8月随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并在1946年2月调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开鲁县工作,先后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参加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和武装斗争。

他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质朴、真诚、务实,打动了贫苦百姓的心,拉近了人民军队、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咱们的老麦”。

1947年6月6日,麦新在执行任务途中遭匪徒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麦新从黄浦江畔出发,在革命道路上慷慨高歌,最后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开鲁县的麦新烈士陵园(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为了纪念麦新,开鲁县将他生前工作过的五区(万发永村一带)命名为“麦新区”(今麦新镇)、万发永村改名为“麦新村”,开鲁县城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麦新路”。

对于开鲁县的群众来说,“麦新路”不仅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他们传承革命精神、守望红色信仰的象征。在这里,麦新的故事被一代代传颂,他的革命精神也成为了当地红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开鲁县相继建成麦新纪念馆、麦新殉难地碑园、麦新烈士陵园展陈馆和红色民宿为一体的麦新系列纪念设施,并通过文学、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而在千里之外的上海,麦新的出生地,人们也在纪念着这位“人民的音乐家”。

在上海杨浦区有一条以“开鲁”命名的道路。据《上海地名志》、杨浦区《志鉴中的红色乡愁》记载,杨浦区的开鲁路因麦新烈士牺牲在内蒙古开鲁县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剧《赤子长歌》讲述麦新的故事(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亚东 摄)

走在开鲁路上,行人或许不会意识到这条道路背后蕴藏的革命故事。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便不难发现,上海作为革命文化的摇篮之一,曾见证了无数如麦新这样的革命艺术家为民族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上海的开鲁路与内蒙古的麦新路,在这一位音乐家的红色故事中,被赋予了守望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两座重要地标。

在麦新的母校——上海格致中学,麦新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精神陪伴。为了纪念麦新,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麦新杯”歌唱比赛。

内蒙古开鲁县与上海市,这两座相距千里的城市,因麦新的革命精神而紧密相连,共同守望着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这不仅仅是对麦新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整个革命时代的致敬。麦新精神不仅属于过去,它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鼓舞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奋斗、不懈追求。

从开鲁到上海,从“麦新路”到“开鲁路”,跨越1824公里的山海,让我们在这个“最美人间十月天”的收获季,开启“红色之旅”,寻找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在内蒙古演绎的动人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