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评选出一种贝类作为青岛的名片,“嘎啦”一定会高票当选。没错,写作“蛤蜊”,读作“嘎啦”。一个青岛人,哪怕他已说惯了普通话,哪怕现在很多市区的孩子都不会说青岛话,“蛤蜊”二字的读音也一定是“嘎啦”。“什么?花甲是什么东西?哦,嗐,不就是嘎啦嘛!”
就这个来说,得给青岛水族馆点个赞
如果你在外地遇到一个青岛人,只要提到“嘎啦”,就能搭上不少话。“哈(喝)啤酒,吃嘎啦(蛤蜊)”,是青岛最接地气,也是最有灵魂的文化名片。其实,别看青岛人对蛤蜊如此着迷,它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档海鲜。它只是最平民、最地道的青岛舌尖记忆。“蛤蜊”二字在青岛可以指代帘蛤目的多种贝类,但如果单指,那一定是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也是外地人所说的花甲。
菲律宾蛤仔(作者拍摄)
够肥的蛤蜊与不够肥的蛤蜊对比(都是我做的)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与蛤蜊科蛤蜊属的“真正蛤蜊”关系不算近。别看名称里面带个“菲律宾”,它可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物种。在中国南北海域广布,但北方产量多。在青岛,胶州湾出产的菲律宾蛤仔(“红岛蛤蜊”)被认为品质最佳。其实与蛤蜊属的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西施马珂蛤等相比,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花蛤”“蛤蜊”)的鲜味没有那么突出。但它物美价廉,产量巨大,是许多人餐桌上的“常客”,忠实地给我们的味蕾提供鲜味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是夜宵摊上的“常青树”。夏天的夜晚,与三五好友,在烧烤摊上一坐,吃点烤肉,点一盘辣炒蛤蜊,来上一扎当天出厂的生啤酒,晚风一吹……我想,这也是青岛人钟情于它的原因。
辣炒蛤蜊是花蛤最常见的吃法之一。在青岛,基本上会做饭的人都会做这道菜。每家的做法不同,用料也不同,无所谓正宗与否,好吃才是王道。虽名为辣炒,实际上会加辣椒,但这道菜辣味始终是次要的,辣是为了衬托鲜,鲜味才是主角。锅内放油烧热,加入蒜瓣和干辣椒段爆香,放入吐干净沙子的蛤蜊,烹入料酒,加少许蚝油、生抽(也可不加)、胡椒粉、花椒油调味,炒至蛤蜊开口,加入适量的盐,出锅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蛤蜊吐沙子不要相信网传的加食用油的方法,没有任何用。若家里有养海水鱼的自然会用海盐和盐度计调配海水,若没有,食用盐加自来水也可,550~600毫升水加入18~20克盐就行。还有,饭店炒蛤蜊之前会先焯水,目的是受热均匀,而且万一里面有一包泥的蛤蜊皮,可以提前筛除。这样做可能对鲜味有一点影响(但我尝过感觉区别不大),自己在家做,此步骤可省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