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从今天开始,健康报开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最好的礼物”系列评论专栏,与读者共同探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

“有了签约的家庭医生后,我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体检,规律服药……”在9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居民岑雪芳面对记者提问,如是回答。

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岑雪芳同许多老人一样,身体出现了高血压、脂肪肝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等到出现症状了再到医院看病、住院,还需要在家门口通过积极的干预,实现有效预防、规范管理。

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为实现千家万户都有家庭医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推动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各地试点起步,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当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与此同时,签约重点人群数量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持续丰富,工作流程和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家庭医生在签约居民生活中确立了“稳稳的存在感”,他们的工作渐成居民日常生活的刚需。

这些刚需,有些是“家常菜”,包括对签约居民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指导、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个人开放、提供优质健康教育服务等;有些是“特色菜”,签约居民根据自身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购买高血压、糖尿病、中医诊疗等的特色服务包,享有约定的增强服务;有些是“饭后甜点”,签约居民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情况可以兑换为“健康积分”,进而通过家庭医生把“健康积分”兑换相应健康服务项目。

可以看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朝着“从有到优”的方向升级。居民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健康需求,国家都尽力在制度安排上予以满足。为了不让签约沦为形式、履约走走过场,家庭医生的工作需要接受定期考核,能够“摇到”的医疗卫生资源也越来越多,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号源、转诊绿色通道、专科医师等。

每一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落实,体现的是全科和专科医生的协作、医疗工作和疾病预防工作融合、基层首诊和上下联动的协同,以此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细化、具体化。为此,国家明确从2022年开始,各地在现有服务水平基础上,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到2035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左右。

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在深入推进,尽力向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延伸。多少人,因为在外地工作,担心家里老人身体,借由家庭医生的帮助,免除了长途奔波回乡的劳顿;又有多少人,深夜遭受病痛折磨时,拿起手机给家庭医生打电话,得到及时的帮助。

回应民生所需,家庭医生已走进千家万户。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健康报评论员

图:健康报记者 张丹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I60NTAK】获取授权